English

郭德纲现象带来的思考

2006-0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郭德纲已是大红大紫。听郭德纲的相声成了时尚。

2月17日,记者比预定售票时间早一个小时赶到天桥乐茶园,想要购买下午两点德云社的演出票,却被告知半小时前号已发完了,而此时老少爷们仍三三两两陆续

赶来等票。一位早8点就从团结湖赶来买票的高一学生说,郭德纲的相声比电视里的相声好听,能把人逗乐,道出了郭德纲相声之红火的原因。

相声近年来不逗乐是公认的,刚刚过去的狗年春晚相声大腕们集体“下课”,相声也在人们心目中滑到了谷底。正因如此,郭德纲这位民间走出的相声演员以扎实的基本功、传统的段子让大家看到了相声的本来面目,让喜爱相声的人又找回了相声带给人的快感。但不少人包括相声界的大腕却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如此复古,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也有人担心,一味从老祖宗那里讨生活,这样的路能走多远?更多的人则拭目以待他能火多久。但无论如何,郭德纲的走红的确给相声界造成了不小的尴尬和震动,也促使人们对郭德纲的道路及相声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主流与非主流之分

郭德纲一直戏称自己是“非著名相声演员”,有的媒体称他是“草根艺术家”,把他纳入“非主流”。那么,什么是主流相声?相声应该有主流、非主流之分吗?

从郭德纲的从艺经历看,他的确与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相声演员不同。他生于1973年,原籍天津,八岁拜高庆海学习评书,后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习相声。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长期在剧场表演传统相声。1996年组织了相声班底――德云社,曾与范振钰、张文顺等名家搭档。2005年拜侯跃文为师,并学习过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至今他仍是一名个体演员。他也并非因电视或晚会一举成名,而是历经十载剧场磨练而得到观众拥趸的。郭德纲的火爆和以往人们思维习惯中的主流相声――电视相声,或者说是以往相声火爆起来所遵循的路线,看上去截然不同。在门派林立的相声行业里,个体的郭德纲自然就成了野路子。

非主流抢了主流的风头,这确实让主流尴尬。但细思忖,原因在于主流相声创作上的急功近利、内容上的假大空、表演上的浅薄夸张,硬要胳肢人结果却让人反感。而郭德纲相声里的主角都是老百姓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梦想发大财的小年轻、喜欢有事没事胡吹的小市井、总想沾点儿小便宜使点儿坏的小人物,还有那些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炸酱面、公交车等等等等。他的包袱巧妙机智,生活气息浓厚,普通百姓听到这些贴心事,怎能不发出轻松会意的大笑?

郭德纲的红火,还让人想到去年的“超女”。郭德纲与“超女”似乎代表的是不同的观众群、不同的艺术门类和不同的地理域界,但其实又有内在的相通:都有一种民间的自发的热情与冲动。

从相声的本性来说,是通俗的、大众的艺术,但如今很多相声大腕早已贵族化,不再与大众为伍,高高在上,因而创作及表演都游离大众,相声也就不再逗人发笑。这时从底层冒出来一个郭德纲,一个相声界的异数和另类,人们便觉得很新鲜。作家肖复兴说郭的走红无异于相声界一场陈胜吴广式的造反。虽然那些大腕们瞧不上郭德纲和他的相声,但大众的喜爱确实应该让主流相声演员们反思:主流相声离开大众之后还能成为真正的相声艺术吗?郭德纲的成功是否带给他们某些启示甚至警示?

剧场与电视的关系

郭德纲是从剧场而非电视走红的,经历了10年的坚守,从当年的四处碰壁、生存无着到如今咸鱼翻身、红透京城,郭德纲认为这是他一条艰辛却正确的道路――回归剧场。

从相声的起源看,一百多年前,这项民间艺术源于老北京的天桥地摊,过去的艺人为了养家糊口而说相声,把人逗乐得到“银子”即是成功。解放后,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去芜存菁,使相声由街头进入剧场,登上了大雅之堂。后来电视的普及,冲击着所有的剧场艺术,相声也不例外,加之晚会增多,给相声演员们提供了一夜成名和走红的机会,于是相声便离开剧场,成为电视及晚会的常客,剧场里便听不到相声了。

电视相声为何路越走越窄?除了创作人员心态浮躁之外,郭德纲还认为电视像快餐一样,很多晚会的相声是命题作文,且有时间限制,不可能让人尽情发挥,遇上不懂相声的编导,后期再给掐掉几段,破坏了相声的完整性,也就无法充分展现相声的魅力。他强调,电视相声无法跟观众产生真正的互动,而在剧场里,观众就在几米远的地方,随时可以互动交流,演员还可以随时即兴发挥。而且在剧场里说相声,还能了解观众的需求,知道人们喜爱什么样的相声,什么题材最能打动观众。

于是,郭德纲在小剧场里一呆就是10年。这期间有过观者寥寥甚至台下只有一个观众的尴尬境地,也有过赔钱赚吆喝的困窘时刻。惨淡经营了10年才渐渐打开局面,他创办的德云社也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今天的30多人,如今他的相声可是一票难求。凡是去天桥乐茶园听过郭德纲相声的人,都会开心得乐个没完,这种开心的笑声是久违的。这个场面会让人想起当年侯宝林或刘宝瑞说相声的情景。一个会说相声的人,一站在台上,他身上散发出的那股气场就能感染周围人,郭德纲做到了,而他所做的一切,本来就是一个相声演员份内的事。其实观众对相声演员的要求,不过就是能把人逗开心而已。

今年春节,郭德纲将相声演到了天桥乐茶园对面拥有1700个座位、以演芭蕾为主的天桥剧场。近日又频频在电视里露面,说着相声,还充愣装傻地演着到相声诊所求医的病人,那个串场实在没有多大意思,但他还是演了这之前他最不屑的角色。其实,郭德纲来京的目的也是要出名、挣大钱,只是四处碰壁,没找到捷径才蹲在茶馆里说相声。俗语道条条大道通罗马,郭德纲10年坚守,的确有一份坚忍让人感动。更难得的是,在观众的热捧下他仍保持清醒的头脑,表示自己可以在大剧场演,但根还在小剧场,他会坚持在民间说相声,票价也不会涨高。只是此话还有待证明。

一个郭德纲,再怎么火也无法振兴相声,但如有更多的人走下去,到民间去创作去演出,相声会有起色的。郭德纲的师傅侯跃文就说希望更多的人这样做,可以形成相声界的“梅尚程荀”。但遗憾的是,目前只有一个郭德纲,这就像看冬泳,人们对下水者赞不绝口,却无人想跟着下去试试。从这一点来说,郭德纲是难能可贵的。

传统与现代的争论

有人说郭德纲所走的是复古之路,他说的段子全是恢复传统的老段子。对此,郭德纲表示不能认同。他说如果观众欢迎,老段子也可以说,有人说臭豆腐不能吃,有人却顿顿离不了,连吃面包都蘸着。而且相声本来不分传统相声和新相声,只要有乐子,都能吸引观众。过去在老天桥,《报菜名》、《文章会》天天说天天不一样,《西征记》最开始说的是西太后打太平天国,后来人再说就改成袁大总统讨伐军阀,现在把它改成布什平定恐怖分子,可它还是《西征记》,因为主框架、包袱结构、人物性格都一样。他说:“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相声总共有1000多段儿,经过我们演员这些年努力吧,到现在,剩下200多段儿了,抛弃传统不仅无知,而且无耻”。

郭德纲一直认为相声就是要逗人乐。相声之不景气,在于把相声抬到一个原本不属于它的高位,即彻底由茶馆里老百姓找乐子变成了殿堂艺术。“相声太沉重了,就没人爱听了”。

郭德纲现在的搭档于谦认为:“他的相声或许逻辑性不强,但是笑料碎,单位时间里笑声次数多。相声,使人发笑是第一特征,也是它有生命力的地方。”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这样评价郭德纲:“他的相声比我贴近群众,比如他说‘我坐300来的’,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老百姓都知道‘300’指的是公共汽车。”但姜昆同时指出:“贴近群众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避免庸俗化,不要为了让观众笑,就不惜一切手段,节目通俗而不庸俗,是相声安身立命的根本。”前辈的这个教导确实中肯。

相声演员孟凡贵认为,传统相声里不一定全是好东西,倘若现在还在相声里说一些打擦边球的黄色包袱,可能会让过惯紧张生活的都市人过瘾,但却没了“去粗取精”的扬弃,这不是对传统相声真正的传承。此话有理,但现在殿堂里的主流相声也不能免俗。

据说,郭德纲会的相声、评书、大鼓、反串小戏、太平歌词等加在一块有600多段,再加上他的基本功扎实,说学逗唱四功过硬。听过郭德纲的相声,感觉他说的老段子还是有新意的,尤其是他每次都有很多即兴发挥,他的段子里有“禽流感”“超女”“神六”;有武侠迷知道的内容,有文艺青年熟悉的腔调,也有直接从周星驰电影、网络和手机短信里拈来的笑料。郭德纲创立了网上“相声公社”,自任版主,聚拢了无数的网民。眼下,无论是在“相声公社”还是“新浪博客”,网民都能与郭德纲自由交流。他的拥趸者自称“钢丝”,有铁杆甚至称做“不锈钢丝”,就这一点来看,郭德纲相当现代。

其实郭德纲的活儿还没强到那个程度,搁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郭德纲也就一普通说相声的。现在老一辈相声演员走得差不多了,中年相声演员也改行或无所作为了,所以显出他来了。而且郭德纲的相声当中还存在不少的缺憾,比如结构较为松散,不少内容在不同的段子当中反复出现等。有人反感他拿残疾人开涮,更有较专业的听众提出:“你知道吗”、“是不是”、“你瞧”等口头语太多,显得衔接不默契;垫话很长,与节目无关,有点喧宾夺主;学唱的段子中,京剧不像京剧,有股梆子味等。

郭德纲用10年时间以传统相声赢得了观众,但俗语道风水轮流转。在观众的期望值被吊起来后,郭德纲若不更上一层楼,保不准会昙花一现,也不排除过几年还会有新的“笑文化”人物来取代他。但郭德纲的意义在于,他在相声这片波澜不兴的水面上溅起了几朵浪花,并引起人们思考:相声艺术该如何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