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孔子

2006-0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傅云龙 我有话说

《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是一部很有时代气息和特色的学术著作。作者王恩来在担任地方党政领导工作之余,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成就可喜。

首先,作者立足于我国的

现实,对孔子和孔子思想的研究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首先面向现代化发展。面向现代化是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标准。为此,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一定要划清历史文化中封建糟粕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间的界限,一定要认真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在继承的过程中加以现实性转化、丰富和创新,用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长人们的精神力量,特别是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正是本着这种认识,作者对孔子给予了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认为孔子一生,对社会、人生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尽管在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中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并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积极和进步成分是主要的,这也是他的思想主张历经两千五百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在认识和评价孔子时,作者既充分肯定孔子的正确主张和历史性贡献,也不讳言他的错误、不足和负面影响;既广泛涉猎和认真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囿于成说,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从而使读者对传统文化源头有一个清澈的认识,走近并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孔子。

对待孔子和孔子思想研究,固然可以允许采取各种方法,但我始终认为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一个原则问题。正是在这一原则问题上,作者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其次,作者把人性问题作为孔子思想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研究乃至全书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从属类的意义上对人及人性进行考察并得出重要结论的思想家。作者指出,在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缺乏理性认识的春秋时期,孔子一生致力于把人从神的桎梏和等级压迫中解放出来,以“性相近”和人类之爱说服人们放弃偏见、歧视和暴力,引导人们超越对抗走向共生,超越冷漠走向关怀,超越虚幻走向理性。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孔子试图通过人性的寻找和人的自觉,建立起与人的本质相一致、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文理念,进而实现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际和谐与天下大同,从而铺设了普世价值建设的轨道,成为人类文明的开拓者。作者的这种论述是深刻而又颇有见地的,不仅把人的发现和人类文明的肇始内在地联系了起来,而且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给予了历史的关照与呼应。

最后,作者在书中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整体的认识和描划,认为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其对人性的认识和人的发现为基础,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思辨方法,以“礼”为社会规范构成的。这三大范畴紧密联系,交互作用,统摄了其他各种范畴及思想理念,其中包括宗教观、义利观、人才观和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几千年来,对孔子思想研究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也很难形成统一、一致的见解。但比较起来,作者的见解尚不失为一家之言。

综观全书,作者在论述孔子思想时,不仅注重了历史上的传承,而且适度地作了东西文化的比较。全书行文流畅,且自始至终滚动着一股灵气。这充分地反映了作者具有的理论基础和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由于作者过于注重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构建,导致了论述方面存在有深浅、疏密问题。但是,从总体看,该书与近年来出版的同类著述相比,仍不失为一部比较优秀的学术著作。

《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

王恩来著

中华书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