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十一五”期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取得持续地成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地发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呼唤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反复证明,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而科学理论的产生和进一步创新又依赖于实践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的飞跃,国民经济较长时期内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的曲折探索和改革,有序地实现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建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在国际经济复杂动荡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基本保持着协调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迅猛增长,一个曾经封闭、半封闭的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作为20世纪一个重要标志的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上述的成就对世界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相匹配,我们经济学理论有了长足的前进,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理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的理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等等。但是,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相比较,经济学理论的滞后和落后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需要给予已经发展的丰富实践以更加科学的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学理论也应该走向世界,像经济发展的实绩一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
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理论的创新也不应该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勿庸讳言的是,在我国前进的道路上,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的和一些新生的矛盾纠缠在一起,也开始凸现出来,我们仍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如何从体制上、机制上保证国有经济发挥足够的作用和活力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农民失去土地引起的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将是较长时期困扰我国的突出问题;收入差距拉大影响着人们对改革和社会的态度和信心;消除贫困、扩大就业将是长期的重任;资源、能源、环境的严重制约,将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长期的威胁;金融安全问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问题、对外开放中的贸易摩擦问题等等也将长期构成对我国经济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如不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妥善解决,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呼唤着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既适合于中国国情,又能反映经济学最新发展的理论是摆在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坚持实践第一,努力实现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创新
要实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优秀成果。
之所以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因为,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的经济学理论,必须是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够引领实践健康发展的理论,而这样的理论只能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书本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成果是重要的,没有这些知识和理论,一切从头开始,也很难实现进一步创新,但这些知识和理论只是已有的理论,它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创新经济学理论提供基础和借鉴,但却代替不了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所以归根结底,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只能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经济制度,只有对这些“特殊”吃准吃透,才可能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正在进行的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只有投身这样的实践并善于从这样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才可能总结出伟大的理论,实现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而这一点,几乎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所不可比拟的。中国的经济学工作者,处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得天独厚,应该为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作出世界性的贡献。基于此,我们应该多一些自信和自豪,而完全不必凡事跟在别人后头跑,甚至妄自菲薄。当然,强调首先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并不排斥从世界的实际出发。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时代,不了解世界,也就不能很好地研究中国,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从世界的实际出发。
在坚持实践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之所以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因为我们要发展的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经济,要完善的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是中国的实际。如果不从中国的这样的实际出发,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不可能探索到为完善这样的制度和发展这样的经济有用的理论,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当然,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排斥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分,但显然学习不是照搬,借鉴不是以后者代替前者。
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作贡献
实现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经济学理论工作者负有重要的责任。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此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要把为最广大人民谋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学工作者要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就是研究问题和判断问题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无疑经济学工作者应该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力求客观公正,但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而社会存在往往决定人们的思想,所以同是经济学工作者,面对同样的客观事实,往往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在经历了对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若干重大问题如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等等的争论之后(这些争论应该说是正常的,有不同观点也是正常的),社会上有人对经济学家的“屁股坐在哪里”甚至“良心何在”颇多微词,这实际上涉及到经济学家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发生急剧变动的阶段,经济学工作者要寻求真理,实现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要特别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问题。目前,工人农民等广大人民群众仍是社会的主人和主体,我们应当注意多研究那些与他们利益最为休戚相关的问题,这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不能动摇。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就有了牢固的根基。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经引用过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这在某种程度上讲的也是经济学家的立场问题。
其次,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风。说到道德规范和学风,目前谈论比较多的是不能剽窃,不能造假。其实,严格说这不是对经济学工作者的特殊要求,而是对每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由于经济学工作者担负着更高的社会责任,所以对经济学工作者的要求应该更高,例如要有引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责任感,要能艰苦创新诚实地劳动,要有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精神等等,特别是最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学工作者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瞎说,不能跟风。一个人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局限可能有偏颇,不全面,但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而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眼睛向下,深入实际,对生动活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多看一点,看全一点,这是对经济学工作者的最重要的要求。由于多种原因,现在的经济学工作者在学院里、书斋里、网络里、书本上做学问的倾向比较严重,这是需要改变的。中国的经济社会变革如此迅猛,经济发展的实践如此丰富多彩,如果不深入实际,就跟不上实践的步伐,就更谈不上理论进一步创新。所以要想方设法走出学院,走出书斋,走出网络,走出书本,到实践中去,到广大人民中间去,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去。对此,我有一点粗浅体会,近些年,我曾利用假期或出差的机会,深入到边远的农村,西部的草原、600米下的矿井,到农民、牧民和工人中间学习、调查,当然也频繁地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所见所闻,不仅使自己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而且更加丰富了自己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所得收益是在书斋里不可比拟的。对此,我们年青的同志应该向老一代经济学家学习,他们学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但仍然深入实际不止,重视调查研究,因而每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总能提出真知灼见,这种精神是我们在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过程中应该好好发扬的。
最后要加强学习。除了向实践学习外,经济学工作者也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学习世界上一切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为我有用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为经济学的创新提供根本的指导思想,学习世界上一切为我有用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是为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应该看到,在我们目前的经济学工作者队伍中,既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的学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比较多的学者是两种:一种是比较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不甚懂,一种是比较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甚懂。由这种情况所决定,对于学者个体而言,应该从实际出发,缺什么补什么,而对于经济学工作者群体而言,学者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提高。只要既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的学者多起来,我们的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就会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只要这样的学者肯将学得的知识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作者系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