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方面原因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政府有了比以往更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实力,也更有条件去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及时调整发
一是中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4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二是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2000年,中国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
四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
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建设新农村要注意全面、系统和完整
陈锡文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说,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5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是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三是五个必须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四是“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五是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建立五大机制
陈锡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
陈锡文说,首先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投资渠道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各种渠道的金融资金。其次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再次,要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
陈锡文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还要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和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本报北京2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