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系“三农”促和谐

2006-03-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先琴 我有话说

采访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适逢全国“两会”在即,而在此前中共河南省委召开了七届十次全会,徐光春在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思路清晰地明确了将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目标相结合,必须做到“八个坚持”,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坚持以发扬民主促进和谐、坚持以搞好法制促进和谐、坚持以增强团

结促进和谐、坚持以弘扬文明促进和谐、坚持以兼顾公平促进和谐、坚持以改革创新促进和谐、坚持以加强党建促进和谐。

据记者所知,这“八个坚持”,是徐光春到河南履任不久后提出的,与之同步,是两年多来全省人民切实感受到的一系列利民发展举措:在全国率先免征农业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阶段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十件实事;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等。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怎样的关系?作为一把手,在事关全省发展的这些举措出台与推进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在会议间隙,记者与徐书记有了以下对话:

徐光春: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人类共同向往的一个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内涵、境界及追求的目标,应该说在现阶段各种各样和谐社会的理念里面,是最深刻、最全面,也是最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党中央提出这样一个基本国策符合国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更符合广大人民意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这一发展阶段性特征,在河南较之其他一些省市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坚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河南各项发展举措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立足点、基本点、出发点。我们的“八个坚持”,说到底,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在河南的各项工作中,对“三农”问题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到河南上任的第八天,就在省委工作会议上郑重宣布免征农业税,一下为全省农民减负29亿元,在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中,有九件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系,您在基层调研的许多时间也停留在农村,许多涉及“三农”问题的讲话,因为深入浅出独到精辟而被干部群众传为佳话,如“首先让农民少起来,才能让农民富起来”。是否可以认为,您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徐光春:河南有近一亿人口,其中7000万是农民,农民不富,则河南不富,如果不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中原的目标就会落空。为什么要尽早免除农业税,我觉得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在河南表现得非常突出,如果不想办法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要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是难以做到的。我们还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实行农村教育“两免一补”,筹措60亿元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投入2.4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民就医难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这些做法的效果从2005年河南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的大丰收中已经体现了出来。

徐光春: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我们正在做两件事情,一是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再一件就是必须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就是我们正大力推动的农村劳务输出,到2005年上半年为止,我们已经转移了1500万人,还需要转移1000万到1500万,力争3年时间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000万人左右,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你讲到十件实事中有九件涉农,这九件中有两件涉及到农民工,一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培训一遍,使每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二是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中党的建设问题,推动劳务积极发展。我们河南的农民工大都是体能型的劳动力,所获报酬就比较低,现在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许多打工者因此成了白领,成了老板,在我蹲点的信阳市固始县,打工仔投资上亿元回乡创业已不是新鲜事。

记者:去年“两会”期间,您在北京下飞机就去工地看望河南的农民工,您还在百忙中亲自给一位农民回信,解决当地一座桥梁修建问题。您是否认为自己在“三农”问题上有着很深的情感牵挂?

徐光春:我的父亲是个农民,是在浙江绍兴种水稻的农民,在他20多岁的时候就到了杭州,从事运输工作,我从那时由农村孩子成了城里孩子,所以我也是一个打工者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我们进城的农民工有着天然的感情。另外,1975年,淮河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洪水,起因是河南的一个水库决堤了,损失伤亡很大,这洪水一直到了安徽,我当时作为新华社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我对农民的困难有着切身感受,这也是我到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后心系三农的另一层因素。当然,光有感情是不够的,这次全会上,省委省政府已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出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实现新的跨越。

记者:不少干部群众谈论,您在许多场合,特别是即兴讲话中善于运用典籍掌故,如在全省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会议上,谈到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您言及“黄宗羲怪圈”,意味深长,有很强的学识性。作为省委书记,您有着怎样的读书学习时间?

徐光春: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也不行,一要“活读”,二要“读活”。所谓“活读”,就是要机动灵活地读书。确实,我工作十分繁忙,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整的、固定的、长久的读书时间,但书又不能不读,于是我利用零敲碎打的时间来读书,开完会还有半个小时空余时间,谈完话还有一小时没有安排活动,就抓起书或报纸,读几页书,看几篇文章。尽管如此,我一周下来,读书看报的时间总体还不少,收获也不薄。所谓“读活”,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要根据工作需要来读书,而且要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起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活跃思路,解疑释惑,求得解决难点问题的答案。说到底,到这个年龄,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读书学习,只能做到为用而学,学而为用。通过读书,使自己的工作有知识的支撑,不至于空话连篇,苍白无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