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河南省辉县市南姚固小学“新孝道教育”的课堂宣誓词,学生们每天上下午开课前都必须有的规定动作。
走进南姚固小学,迎面墙上醒目地写着“要爱你的妈妈”。这是出自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
辉县市的教育魅力,不仅仅来自于那里的升学率,更来自于他们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和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我国约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更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去年,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学校德育的现状又告诉我们,德育教育是个需要重新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辉县市早早有了这样的意识,那么切入点在哪儿?落脚点又在哪儿?
他们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德育教育办公室,对此进行专门的探索,很快提出要“在全市构建系列化德育体系,充实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法”。
南姚固小学抓德育教育是从“新孝道”教育入手的。根据年龄的不同,每个年级各有标准。一二年级,听父母话;三四年级,帮助父母;五六年级,理解父母。最终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长大后报效祖国。
“试想,一年级的学生能理解‘祖国’和‘人民’的真正含义吗?就算我们给学生做了解释,学生会明白吗?我们也是从一年级过来的,老实说,我当时就不清楚‘祖国’到底有多大,怎样才算‘爱祖国’,如何才算‘爱人民’。倒不如实实在在地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关心、帮助身边的同学;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新孝道教育与传统的孝道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今天的孝道已经赋予了它新的文化内涵,把新孝道的内容从个人、家庭、社会扩展到祖国,使之系统化。一个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爱的人,长大后怎会爱祖国呢?”牛松民如是说。
看似简单的教育行为,却蕴含着既传统又创新的逻辑。
南姚固小学校长进一步解释:“新孝道教育”是从三篇小作文开始的。第一篇是《我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小孩儿都知道洗脚是个脏活,如果洗脚能做,其他家务活也就不在话下了。第二篇《听爸爸妈妈讲敬老故事》,让孩子请父母讲敬老的故事,这对年轻的父母来说是个压力,对于当地敬老风气的形成更有好处。接着学校又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到村里搞敬老活动,马上布置了第三篇作文《我们大家一起来助老》。这一活动震动了全村,在当地传为佳话,而且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个老奶奶到学校追着老师问:“我孙女那个班布置作文了没有?”村民赵文明还拿2000元作为基金,奖励做得优秀的同学。
紧接着学校又把新孝道教育引向深入。2003年下半年开始,学校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写两篇敬老日记,要学生在日记里讲述自己敬老的故事。
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下午,爸爸从外面干活回来累得满头大汗。我想爸爸这么累一定口渴,于是,我倒了一碗水放在了爸爸的跟前。爸爸先是一愣,然后连声夸我:“好孩子,长大了。”
过去,奶奶用热水壶给孙子暖被窝,而现在学生日记中出现了“奶奶,您暖吧!”的话语。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比以前勤快了,懂事了”。老师也感觉学生的作文有内容了,水平提高了。
翻开老师的教案,里面清楚地编写着若干个怎么办。如:父母吵架时怎么办?父母忙时怎么办?父母不在家时怎么办?等等,把新孝道具体化。不仅要做敬老事,还要说敬老话。在家里对父母要说什么话,在社会上见到长辈要说什么话,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尊老敬老的观念,德育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孝道教育收到了多方面的成效。
去年秋天,校园的桃树上结满了桃子,最多的一棵有300多个,树枝压弯到地上,却没有一个学生随便采摘。
在新乡市“百名优秀小公民”评选中,南姚固小学一名学生入选。作文《奶奶再也不信真神了》获得省一等奖。校长撰写的《整体构建学校新孝道教育体系的研究报告》获中央教研所德育教育中心一等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或许用不了一百年,也许是二十年,当这些优秀品质完全刻到了这一代人的骨子里的时候,我们新一代的辉县人就会走到哪儿,响(叫得响)到哪儿。”牛松民说。
或许,“新孝道教育”真能为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切入一个新路径。
德育教育在辉县市的各个学校取得了不同成功。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拍石头乡中学以转变差生闻名。“我们有时都羡慕差生,因为我们的老师特别关心他们。”这是我们采访时遇到的一个较优秀学生说的话。由于这样的办学理念,使得学校名声在外。
一位家长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不知道学校用的是什么办法,反正俺小孩儿就是跟以前不一样了。”在到拍石头中心校就读之前,因为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多,他的孩子先后转过三四所学校。
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学校地处深山区,位置偏僻,不少外村、外县、外省甚至城里的学生慕名而来。全校800多个学生中,有一半来自外地,出现了“大量山民外迁,大量学生涌入”的怪现象,被人们称为“拍石头现象”。
“没有活动不成教育”。这是一位教育家的格言。
笔者在辉县市常村镇中心学校采访时发现:唱歌、唱戏、演讲、书法、作画等等,学生们个个不在话下。老师亦是如此,张口能唱歌,提笔能作诗,教师带头,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多这个特点,学校成立了自励班。教师只会教书不行,还要有一个小特长。
《晨风》校刊,是该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已经创办了5年。当时只是一个文学创作的墙上园地,后来发展成一份内容丰富多彩的刊物。同学们自己组稿、编辑、排版,学着自办发行。目前《晨风》已由最初的二三百份,增加到1200多份,很受学生喜爱。参与办报的学生从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学校还在学生中成立了“爱心储蓄所”、“济困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做好事活动。校长说,其他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自信心。有一次,一位家长告诉校长,说家里的气筒子丢在了学校,让帮助找找。细一打听,才知道是他家的孩子每周末都把家里的气筒子拿来,为家远同学的自行车打气。学校将这件事写进感动校园人事录,成为激励全校学生的一段美谈。
在该校的计划中,几乎每月都有活动安排。3月,“落实守则规范、迈向良好开端”;4月,“强身健体、拼搏进取”;5月,“激情燃烧,红色五月”;6月,“播洒希望,收获未来”……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们学有所专、兼有所长,不仅提升了道德素养,总体学习成绩也同步上升。去年该校学生考入艺术班的就有48人。
“德育工作不是做样子,而是做‘心’的工作。‘教书育人’各有理解”。校领导时刻在思考着校园文化的内涵。
吴村镇中心校另具特色。他们以创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家庭为活动重点,定期评选先进。通过读书竞赛、名著经典作品互问互猜、故事演讲等形式,有效地把读书活动与培养高尚情操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喊喊口号,写写计划,搞搞总结上,必须以多搞活动为抓手,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终自动自觉地接受。”负责德育教育的王超美副局长说。
辉县市的校园德育教育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2002年,该市承担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被列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区,全市33所学校承担了36项子课题,从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方面开展实验研究。连续3年,辉县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