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前辈作家赵树理、柳青、马烽、周立波以其出色的作品构建了一道色彩斑斓的当代文学长廊。他们在与农村、农民建立血肉情谊的同时,也生动地诠释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成为传颂至今的文学佳话。
中央要求广大干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
这几年,因各种各样的考察,间或蜻蜓点水地“下去”,我无时无地不惊异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发生的历史性深刻变化,只叹自己所知的肤浅。回想40余年的创作经历,以往不少作品也曾以农村小镇为背景,以五行八作的小镇镇民(实际也是农民)作为笔下或歌或泣的人物,但现在,当我开始学习并弄懂什么叫“工业反哺农业”、什么样的方针才称得上“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时,我只能说,我向令我陌生、令我惊喜、令我尚有很多忧虑的新农村迈出去的,仅是探问的第一步。
时代的车轮太迅速,而马齿渐增、眼光已不够敏锐的我,离原来自认为还算熟悉的农村生活渐行渐远。虽然如此,在内心深处,我仍不减对“三农”作品的喜爱。我认为,欲写出有分量的“三农”作品,首先要重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要像前辈们那样,“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惟有“下去”,与农民建立了鱼水之情,才会与“三农”问题有更多的心灵共振,才能担负“提供农民文化需求、用优秀的作品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职责;惟有真心实意地“下去”,掘出生活的清泉,才能滋润自己的性灵,作品才会像丝路花雨一样清新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