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民提出新的技能要求
记者:新农村建设中,人的因素相当重要,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那么,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素质,才能算是“新农民”呢?
孙素芬:所
记者:具体而言,“新技能”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
孙素芬:“新技能”应该满足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出未来农业、高科技农业的方向。具体而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所需要的新技能有四个层面:一是文化技能,即通过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科技技能,即吸收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三是经营管理技能,即强化自身参与市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能力;四是公共道德技能,即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新农村氛围和环境的能力。
农民技能水平不容乐观
记者:现在的农民技能水平处于怎样的层次?我们目前主要在用什么方式提高农民的技能?
孙素芬:目前,我国农民的技能水平还不是很高。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受过技能培训的只占1%,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仅有16.4%,而且不同性别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种技能水平导致了农民生产技术单一,很难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中国科协曾进行过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反映: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态度。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们主要采取农业推广和各类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农业推广的具体方法有:专题培训班,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定期巡回指导,科技下乡活动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包括: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
记者:在现有农村人口结构情况下,应该怎样对现有农村劳动力传播新技能?又怎样针对农村新生代人口,培育新生代的新农民呢?
孙素芬:对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农民来说,农闲期间以及根据农事活动安排的各类短期培训班、以示范户带动教授新技术、不定期的针对农民的教育会议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培育新生代的新农民是个系统的工程,政府要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既要加强基础教育,又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还应该在农村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其整体素质。
降低培育新农民的试验成本
记者:国外,尤其是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他们的农业人口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如何?他们又是怎样来培育农民的各种技能的呢?
孙素芬: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的农民受过职业培训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发达国家农民中高级技工占40%。西欧国家的农民除文化水平外,还要经过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领到“绿色证书”后,才能正式成为农民。
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民培训工作,这些国家的农民培训很有特点:
(1)立法支持农民培训,,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培训内容和资金投人。
(2)通过“间接”拨款、发放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式,鼓励、诱导企业和农民参与培训。
(3)鼓励农业企业或农牧场主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通过公开招标和定期考核评估等保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促进职业技术培训事业的健康发展。
(4)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培训机构,通常在严格认真的市场调查分析之后,根据用户的特殊需求及时开设课程。在培训过程中,鼓励农民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创业精神,甚至职业情感。
记者:学习先进的国际经验,无疑可以降低我们培育新农民的试验成本,也提高了成功率。
孙素芬:的确如此。先进的国际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对于中国的启示就是:必须重视农民培训;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民培训;激发企业、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教育服务是新农民培育的基础
记者:要培育具备新技能的新农民,由教育带来的知识储备和素质养育无疑是基础性的。那么,农村地区的教育突出针对性和服务意识就必不可少。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农村的教育,应该如何去调整?
孙素芬:针对性和服务意识的确是中国农村教育急需完善的。我国政府做了大量、长期地工作,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基于培育具备新技能的新农民这一目的,我认为,还应该有一些具体的调整:(1)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2)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确保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让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3)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培训农村教师,以农村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规范代课教师制度,出台农村教师流失补偿规则,放宽教师职务评聘;(4)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增设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5)扩大农村信息渠道,在农村建立图书室、资料室,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