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普京结束了为期3天的匈牙利和捷克之行。普京当选总统后对这两个国家的首次访问可谓成果丰厚,成功地减少了中欧小国对俄罗斯一向抱有的成见和疑虑。
在捷克,对于普京的到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其实,普京此行更重要的目的还是在经济、尤其在能源问题上。作为欧洲能源输出大国,俄罗斯承担着匈牙利、捷克80%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因此对于匈、捷而言,与俄罗斯的关系牵动着本国的能源安全。在年初俄乌能源争端中,匈牙利的天然气供应量减少了40%,严重影响了日常的生产生活。因此,为重新树立匈牙利对俄罗斯的信任,普京反复强调俄罗斯是欧洲值得信赖的能源供给国,他希望通过建设修建天然气管道将奥地利、匈牙利、希腊和意大利连接在一起,这样匈牙利就会成为欧洲最大的能源中心。同时,西伯利亚铁路也可以扩展到匈牙利,使匈成为重要的地区交通枢纽。与匈牙利不同,捷克人则比较聪明地控制了俄输往本国石油天然气的运输、销售权,并通过购买挪威天然气的方式分担风险,“把鸡蛋分放到几个篮子里”。为向捷克表达诚意,普京承诺,俄将延长向捷克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合同的期限,并考虑将向捷出口石油的部分所得资金用于在捷克投资。
在评论家看来,普京向匈、捷两国示好,意在恢复前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信任,减少俄在欧洲施加影响的阻力。同时,也是在向近期经常与俄罗斯“唱对台戏”的波兰示威,对一向亲美的波兰实行孤立政策。但中东欧各国对俄罗斯目前的状况也十分清楚,既不敢得罪,也不愿亲近。捷克《权利报》认为,现在的俄罗斯是一个大国,但是个“虚弱的巨人”,它的产业结构过于依赖石油及能源工业,与现在中国和未来的印度都无法相提并论。另外,匈牙利和捷克的人权组织对俄罗斯在车臣的行为也横加指责,引起了普京的不快。
不管怎样,普京此行务实的访问收到了理想的成果,人们可以看出,他正在小心翼翼地培养俄罗斯“负责任”的欧洲大国形象。(本报布拉格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