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郭红松 |
教育不公平更突出地表现为农村教育、基础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必然产生“择校”这个怪胎;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不能仅靠“盖大楼”;
义务教育要“有教无类”;
治理教育乱收费亟待多管齐下;
……
教育,教育,教育,有关教育的话题,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心。
农村义务教育不“义务”的尴尬处境将改变
“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郑重承诺,同200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一样深得民心。
“诚如总理所言,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来自内蒙古代表团的陈寿朋代表对记者说,“这一政策将改变农村义务教育不‘义务’的尴尬处境,惠及中国农村地区约一亿六千万适龄儿童,他们占到全国近两亿中小学生的80%。”
孙淑君代表今年1月在辽宁考察农村义务教育时感触良多:“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问题,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体制问题。”
曾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孙淑君代表在一份建议中指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摆脱农村落后状况的根本途径。没有农村经济同教育、科技的有机结合,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
她说,我国农村的教育条件还比较差。就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75%,但其教育经费仅占48%;初中教育经费中,农村仅占29%。教育资源的如此差距,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距。因此,尽快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的当务之急。
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中小学生提供“免收学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财政保障,这一政策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实施障碍重重,许多学校被迫向学生收取远远高于学费的各类“杂费”――“义务教育”成为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
有报道说,社会学家在多个省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人均纯收入约3200元的中国农村,仅供一个孩子接受一年的中小学教育就要支出各类学杂费约800元。教育费用过高已成为农村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中国农村小学和初中的辍学率分别达到2.45%和3.91%,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温家宝总理5日在公布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的“时间表”时还承诺,中国政府将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这让孙淑君代表深感欣慰。她说,这一政策导向将改变以往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由实力薄弱的县乡财政“埋单”的状况,更好地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展现了希望。
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中已有170多个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改革开放带来的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使中国也完全具备了跨入这一行列的国力与财政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代表对媒体表示:“如果中国的义务教育在未来几年不能尽快实行全免费,这将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相称。”
周洪宇代表兼任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他认为:“关键不在财力,而是认识存在误区!”他指出,随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逐年减少,中国GDP持续快速增长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的逐年增加,到2007年左右完全有条件在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到2010年左右完全有条件实施包括城市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周洪宇代表建议,鉴于中国还有不少地区学生仅能接受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现实,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实施可先从小学阶段做起,最终全国范围内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
陈寿朋代表向记者强调,在全国农村率先实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状况盼扭转
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50%的仅有四个;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60%。群众最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城乡、校际之间差别还在扩大。
“义务教育是普惠性教育,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部部长周济不久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的有关情况时也承认,“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
“群众最集中的意见是受教育机会不均衡。”民盟盟员、柏均和委员如是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必然产生‘择校’这个怪胎。”
柏均和委员是天津万盛高级中学的校长,他说:“择校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柏均和指出,择校导致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中出现了不应有的“精英”与“平民”的划分。那些所谓的“精英学校”成了富人和官员子弟的天堂,直接诱发教育腐败。“如果优质资源只是为少数人服务,那么,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公正性何在!”
柏均和委员说:“义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们都能上得起学,一个也不放弃。我相信人人都有才、人人都能成才。也就是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说的‘有教无类’。”
为此,他建议以消除“择校现象”为切入点,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禁止学校在同一年级的各个班之间划分等级,淡化乃至取消学校的等级评定制度;确保政府教育投入资源配置向弱势学校倾斜。
“我们教育界内有‘三个一切’的名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柏均和表示,为了一切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永远不能缺失的道德良心。
但是,如何为了一切孩子,怎样还给每个孩子一个公平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依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对许多中国城市家庭来说,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头等大事,花多少钱都舍得。在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差别巨大的环境下,择校之风盛行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最近提交审议的义务教育法草案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名义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民盟中央副主席王维城代表表示,法律这一规定固然很好,但关键在于如何执行。他和来自海南的王学萍代表建议,法律草案应该规定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应实行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就像省长、县长调动工作一样,你能把一个经济发达的省搞上去,也应该能把一个落后的省搞好。”王维城代表的意思是,实行轮岗制能够有效避免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集中,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事实上,不少城市都曾推行过电脑派位、按分数入学、严禁收取择校费等办法,但都不能有效遏制“择校风”。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因为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关键是要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建立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机制。”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摆脱“择校”的梦魇缠绕,这是代表委员们的热切期盼,也是成千上万家长的美丽梦想,但愿这一企盼和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西藏江孜县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在课间活动。本报记者程伟光摄
3月6日,江苏代表任彦申(上图)说,政府工作报告更加重视教育,这是得民心的事,教育改变国运,读书改变人生。云南腾冲儿童(下左图)、四川息烽县云环小学学生(下右图)在校园快乐地游戏、学习。本报记者程伟光、高腾、赵洪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