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突破就要创新
我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写进“十一五”规划,非常高兴。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对超级稻的推广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全国水稻种植面
一期的目标早在2000年就实现了。2001年我在得最高科技奖作获奖感言时,说要保证实现二期800公斤的目标,台上台下一片掌声,对我鼓舞很大。2004年,我们实现了二期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几个第二期超级杂交稻品种计划到2010年推广1亿亩,亩产比现在可增加120公斤,这样每年全国可增产120亿公斤粮食,可养活3000万人。
正在实施的三期目标,到2010年产量达到900公斤,要上这个台阶是难度很大的,就像跳高一样,跳过二米容易,可要再提高就非常难了。一、二期目标主要采用的是常规育种技术,要想更大的突破就需要创新。用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想以前没有想过的思路,特别是采用生物分子技术。
想创新就要流汗
新的目标对仪器设备要求更高、所用的试剂也更贵,不增加投入不行,现在温总理为我特批了2000万元进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我们很振奋。900公斤的目标虽然难,但我们是有信心的。理论上水稻的光能利用率是5%,将此数对折,按长沙的辐射量,亩产能达1500公斤。我们去年在两三亩的实验田中已达到900公斤,只是亩级水平,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国家规定要有两个百亩片连续两年达标才算成功。今年争取在公顷级上亩产达900公斤,这样到2010年就有可能完成任务。
我担忧的是,现在耕地每年减少千分之三,每年就减少600万亩,5年减少3000万亩。人口在增加,土地在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单产,寄希望于超级杂交稻的创新突破,今后我们任重道远。
我常在想,超级稻育种,我们比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起步晚,但却能后来居上,就在于我们能理论联系实际,育种家不仅在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到试验田里进行研究。电脑中长不出水稻,温室里育不出高产品种。必须下田实践,必须经历日晒雨淋,我们的成果是从我们的汗水中收获的,我们的创新是从汗水中发现的。我现在带研究生首先就要求他们必须下田到地里研究,在实际的第一线才能有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