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感于院士别当“万事通”

2006-03-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南琳 我有话说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给去年新增选的50位工程院院士分别发信,提出8点希望,其中之一是希望院士以清醒的头脑面对社会各方面的期盼与尊重,不当“万事通”,避免参与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特

别是商业性广告和造势。这个提醒,不仅及时,而且很具有针对性。

院士的桂冠令人羡慕,没有深厚的学术造诣难以获取;单就院士的专业特长来说,一般人恐怕难以望其项背。但可以肯定,院士不可能样样出色、事事精通,换言之,院士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是行家里手,但走出这个领域可能就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所谓“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铁车能负重,过河不如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遗憾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让院士当“万事通”的现象有增无减。不论青红皂白,不分子丑寅卯,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一些研讨会、论证会,邀请院士几乎成为一种惯例。似乎院士一到场,活动的声势就造起来了,档次也会立马提升。去年,某地举办了一场模特大赛,总决赛时也煞有其事地让一位院士来当评委。看着帅男靓女在面前晃来晃去,眼花缭乱的院士真不知该作何感想。其实,院士本人也心知肚明,主办方让自己出席这样与专业八竿子打不到边的活动,只是看中了院士的头衔,借助院士的名声烘托气氛,为活动捧场,并非真想要院士对活动指点出个一二三来,院士只需点点头、举举手足矣。说穿了,请来院士只不过拉大旗作虎皮罢了!至于时下院士在社会上兼职、当顾问,为某一产品作代言和学术认证等,也不是个别现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士尤其如此。院士年龄一般都比较大,大都进入花甲之年,有的甚至是耄耋之年。以这次新增选的院士为例,平均年龄62岁,最大的74岁。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是极其宝贵的。争分惜秒,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以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是人们对院士的期望。而参与与自己专业无关的活动,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又违背了国家设立院士制度的初衷,极不利于学术研究,还会使院士的价值打折扣。更令人忧心的是,参与这些活动,院士难免不被人“操纵”和“利用”,从而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下一些糊里糊涂的结论,签一些不负责任的字,在公众中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最终损害的,是院士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院士不当“万事通”,关键还在院士本人。要知道,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虚假,院士在人们心目中德高望重,理应摒弃浮躁,踏实干事,少一点名利思想,多一点奉献意识,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旁鹜地在自己科学研究的领域做出更大的成就。

刚刚辞世的王选院士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这话与中国工程院对院士的“提醒”,其实质是一致的。我想,王选的“忠告”,不止对于院士,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应该好好咀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