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统一战线的昨天与今天

2006-03-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维骏 我有话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统一战线仍是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此进行了精辟论述。《宣言》不仅号召:“全世界无

产者,联合起来!”同时宣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联合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群,包括“中等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从而为共产党人制定了在各种历史条件下,依靠无产阶级,联合被压迫人民和一切进步力量,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和斗争策略。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等革命家结合中国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中国社会中共产党人所应依靠和联合的“绝大多数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们党提出联合国民党举国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由此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面击退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一面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正确政治主张,得到了包括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拥护,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和支援下,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战结束后,饱经战争灾难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平民主建国。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民意,提出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国民党当局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签订了和平民主建国的“双十协定”,但最后还是撕毁协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一切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爱国民主力量,发动广大人民革命武装,彻底击败国民党军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此过程中,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爱国力量,领导全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建设社会主义,并取得丰硕成果。新中国的统一战线继续发展壮大,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稳步前进,国民经济从废墟上恢复发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取得伟大胜利;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然而,此后我们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统一战线遭受了很大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对统一战线的性质、战略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解决了有关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同爱国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的团结得到发展;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统一战线担负的艰巨任务出发,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纲领。指出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统一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致性和多样性有着不同的内涵;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强调要实现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方针。而这也必须调动和依靠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统一战线最大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各族各界爱国人士,都必须以实际行动认真学习和坚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方针,各尽所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既要当好党的亲密战友,又要当好党的忠诚诤友,参大政、议大事,敢于直言,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一员的光荣任务不懈努力。总之,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正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共同创造着伟大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为原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