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2006-03-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北京三月,和风扑面,生机勃勃。

胡锦涛同志日前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时指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正在这里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代表、委员们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认为在“十一五

”开局之年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闪耀着科学发展观的光辉,对于顺利完成“十一五”的各项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

顺利实现“十一五”的各项目标,确保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代表说:“不动员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更无从谈起。”

结合宁夏的工作,陈建国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从而形成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就建设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而言,国家给予财政支持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工投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乡。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我们尤其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自身的创造力,不等不靠。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委员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的生命、权利和人的尊严等;“以人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源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力量的来源;“以人为本”的“人”,不是客体,而是主体,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创造性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就党和政府当前任务而言,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关心群众与引导群众很好地统一起来。

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委员说,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永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翻开中国共产党党史,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曾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代表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充分依靠人民,是我们党保持生命力的需要,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是否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否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能否充分吸收人民群众的鲜活经验,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水平,更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成败。

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

能否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真正发挥出来,还要看我们能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张连珍代表指出,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基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忱地为群众服务,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委员指出,尽管人们可以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把马克思的学说分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孙正聿说,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把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政治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加快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一前提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更加和谐美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