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刘允正校长张玉柱
河北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17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并已招收留学生。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等各类学生25000多人。建校48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类毕业生9万多人,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河北省采矿、冶金等相关产业中有50%以上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毕业于此,为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找准定位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河北理工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质量强校、人才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战略;培养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有后劲、勤奋求实、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学校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对服务面向、办学规模及学科专业建设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干、以矿冶和重化工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由工科院校逐步向多科院校发展,进一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河北理工大学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认真谋划发展的新思路。于2000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10年建设与发展规划》,对10年内学校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建设、校办产业等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确定了面向21世纪,瞄准科技前沿,坚持以工为主,注重理工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优先发展重点、优势学科专业,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新兴学科专业,使学科专业建设布局与河北省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适应的发展思路。《规划》确定后,进行了认真的贯彻落实。学校每年都及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把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办学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了各项计划的有效落实。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规划》中的在校生规模、学科专业建设、基本建设等一些重要目标提前实现,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2004年5月学校更名为河北理工大学后,按照大学的发展要求,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制定了《河北理工大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同时制定了《河北理工大学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河北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河北理工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等三个分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类型及发展定位,强调了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基本思路,提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相适应的奋斗目标。
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总结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先进的、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了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相吻合的“六个坚持”的办学思路: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突出个性、打造优势,走特色强校之路;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走人才兴校之路;坚持内涵发展,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增强本科教育的质量意识,走质量立校之路;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走科学、高效、和谐发展之路;坚持开门办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坚持发展是兴校办学的第一要务,立足学校实际,抢抓历史机遇,努力使各项工作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制度体系和奖惩体系,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
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河北理工大学以其诞生的特定年代、特有的资源、特别的经历、特定的区位、特色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以及特有的行业属性,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以矿冶为根,虽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却矢志不渝。近50年来,尽管学校几易其名,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适用型人才这一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始终没有变。河北省是钢铁、煤炭、机械、化工大省,建国初期,人才奇缺。1958年6月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指示,组建了当时的唐山矿冶学院。到1962年,已建成采矿系、机电系、冶金系、化工系等4个系9个专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尽管受到十年内乱的浩劫和唐山大地震毁灭性的破坏,但学校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矿冶为根的专业特色。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发展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给学校带来的竞争压力;二是传统骨干专业的艰苦性带来的招生压力;三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传统产业发展带来的政策压力;四是传统骨干学科面临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和创新压力。面对各种压力,学校经过分析研究认为,无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什么程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而在区域位置上,河北省是钢铁大省,资源条件,区域分工,专业特长,都决定了学校在矿、冶、化工、机械制造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切准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脉搏,学校才能做到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在专业选择和学科布局上咬定根基,坚持传统,保持特色,知己知彼,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从大局着想,着眼于社会效益,矿、冶、化工、机械这些事关国家发展命脉的专业前些年招生形势不太好,学生就业也比较困难,一些全国重点大学和冶金矿冶专科院校纷纷停招或改名,河北理工大学坚持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放弃我坚守。当时,校党委决定这些专业一定要招,尽管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仍然用降分和增加奖学金来招收这些专业的学生,就是要坚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办学特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如今这些专业柳暗花明,随着河北省和全国矿业冶金行业的大发展,毕业生十分抢手,这得益于学校当时放眼全局,着眼长远。正是由于咬定专业特色不放松,河北理工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一些特色项目一直在引领着科技的前沿。80年代以来,学校的贫红铁矿正浮选技术、凝固理论研究、连轧连铸工艺等在同行业中一直是遥遥领先。保持传统特色专业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与时俱进,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拓展提高。近年来,学校从十几个专业发展到近50个专业,都是围绕着特色专业设立的。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学校在工科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法律、贸易等专业,供学生选修,使他们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法律、贸易知识,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
学校发挥特色专业优势,以政府宏观管理工作为平台,推进产学研互动,在河北省基础工业发展的宏观决策体系中发挥作用。随着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河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和骨干专业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决策咨询地位越来越重要,从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学校的专家、学者、教授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和介入,有的成为主要框架的设计者和执笔人。特别是在省和唐山市的“十五”、“十一五”规划中,学校承担了唐山市近一半的专项规划的研究任务。这既发挥了专家服务社会的作用,又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孕育了河北理工大学厚德如山、深藏如矿、蓄能如焦、坚实如钢的矿冶文化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即踏实、朴实、坚实、求实、务实。
踏实,就是下得去,留得住,脚踏实地,深入现场,落地生根,求解问题。师生经常深入矿井车间,坚持做到教学内容在现场,科研选题在现场,科学研究在现场,学生实习在现场,毕业设计在现场,就业岗位在现场,成就收获在现场。
朴实,就是率直、纯真、诚实,不浓艳、华丽,敏于行而慎于言。由于专业就业方向的艰苦性和危险性,动手操作的实践性,形成了质朴、科学、严谨、坦率且充满了效率特征和勤奋质朴的精神性格特征。
坚实,就是坚固而有耐性,坚定而不放弃。学校的师生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都能迎难而上,忘我工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务实,就是不尚奢谈、浮夸,多行少言,善行慎言,不做表面文章。务实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风格和品质。学校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师生的务实作风。无论是高山之巅、矿井之下、旷野之中,还是炼钢车间、生产线、掌子面,面对的工作对象都是具体的、量化的东西。项目的可行性、管理运行的合理性、效率性、设计的科学性、现场的安全性、经营的竞争性等等这些特征和职业要求,都决定了师生必须养成务实的精神。
求实,就是富有创新精神、求是精神。求实反应的是生活事业理想的信念与目标,以及目标锁定后的行动追求过程,它是创新的动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求变、求完善、求发展的因素,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工科专业所面对的除了专业守成,更多的是对各种科学技术矛盾与难题的主动求解。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造成理工科学生的一些先天不足,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存在重理轻文、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的思想,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科学技术是真才实学,而人文科学是空头理论。因此,学习专业知识非常投入,而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对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知之甚少;英语和计算机语言非常熟练,而汉语的表达能力却很差,用词不准确,甚至错别字连篇;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适应周期长,遇事易走极端;个别学生品德修养差。忽视德育教育、轻视人文科学教育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校创立了“五个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融业务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在抓好大学生业务培养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为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学校党委把“两课”教学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两课”教学改革工作,经常深入“两课”第一线,及时解决问题,逐年增加经费投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系统地在学生中灌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学生确立科学发展观。学校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在搞好“两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两课”德育功能。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厂矿、农村和基层单位,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经受锻炼、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开阔眼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大力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为学校和社会服务,形成了帮孤助残、科技兴企、助老爱幼、普法帮教等12个特色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会,对教师和干部层层开展心理教育知识培训,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材料,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障碍。
二是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和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研究能力。为此,学校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同时,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身。教师讲授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大幅度增加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自由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解惑、引导、深化作用。学校加强了教学管理,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制定了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章立制、专家督导、教学检查、奖惩并重等措施,确保了教学质量。同时,健全了信息反馈系统,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以高薪聘人,以竞争选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育人,做到提高待遇吸引人才、提供成才环境留住人才、加强机制建设用好人才,逐步建设了一支以博士为骨干、以硕士为主体,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知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教师队伍。
三是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推行学研产一体化。把教学、科研和校产三项职能结合起来,以教学带动科研上水平、出成果,科研推动产业上规模、出效益,产业促进教育上质量、出人才,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学校在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纵向项目的同时,连续大量承接了来自生产一线的难题攻关项目,累计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50多亿元。积极发展校内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建起14家高科技企业,成为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校办产业的年产值、利税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开发的“理智系列智能弯管流量计”为国内外首创,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荣获“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特别金奖,产品行销全国并打入国际市场。
四是融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为一体。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同时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这就需要高校要淡化传统的文理学科观念,打破不同门类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坚持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根据社会需要,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设了英语、法律、艺术设计、工商管理等专业。以实施学分制为切入点,把人文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理工科专业课程的体系进行了改革,构建了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代意识教育、法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先后开设了30多门人文课程。还广泛开设了文学欣赏、音乐美术欣赏、科技发展史、伦理学、国际时事、美学概论、逻辑学、心理学等人文类选修课,为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保证。并加强了这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同时,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人文科学氛围。利用传统的节、假日举办科学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组织开展人文讲座、科学报告会、读书征文比赛、知识竞赛、音乐会、交谊舞表演等多种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学校还成立了80多个社团,常年坚持开展活动,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是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学校注重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坚持树立大工程教育观,努力做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加强了实践教学建设,先后建立起50多个校外稳固的实习基地。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开放性,增加了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时间,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中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进行真题真做,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强了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CAI课程软件教学,以基础课教学为龙头,研制了高等数学、计算机、物理等百余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社会是知识创新的社会,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人。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高等学校要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把学校建成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学校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懂得,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现代化,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实践,在事业中不断开拓、创新与创造;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海洋中游刃有余,从而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校把创新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党校、团校,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活动。在搞好课堂教育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创新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请在创新、创造、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知名人士和校友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理工科大学学生的总体发展方向,就是成为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工程管理。工程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创造的活动,通过创新探索和创造实践,创造出社会所需要但还没有的东西。创新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为完善的思维方式;既要懂得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形成探索未知、创新知识的意识,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总结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一体,以宽厚的文化基础教育、丰富的素质能力培养为两翼,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特色在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立足现有产业的生产工艺,拓展延伸为国际先进工艺及发展趋势,使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至于过于超前,脱离工程现场,又有足够的发展后劲。“一体两翼”教学方法的实施带动了全校各领域教学工作,促进了基础课的整体优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计算机、英语等工具性知识的使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行了学分制和主辅修制,构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狠抓管理,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校构建了以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工程实践、仿真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为基本框架的实验与工程教学体系,建立完善了社会实践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善创新教育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几年来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科研手段,进行教育培养。积极创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舞台,充分利用环境育人,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培育创造的冲动和激情。通过会议、广播、报纸、宣传橱窗等手段烘托气氛,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培养锻炼创新精神和能力、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宣传科技知识和兄弟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效果,宣传学校科技创新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多学科知识、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在创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定期召开科技会议,组织“科技节”,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各院也都成立了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这些组织积极开展科技讲座、科技理论研讨会、科技作品竞赛、网页制作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效果十分突出。对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和创造发明的学生,积极帮助他们申请专利。
建立激励机制是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催化剂。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学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拨专款支持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适时组织科技创新评奖活动,对水平较高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召开创新表彰大会,对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促使广大学生热心学习,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锻炼创新创造能力。
河北理工大学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英语专业的四级通过率连续5年超过96%,其中3年达到100%,八级通过率连续4年超过96%,分别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30和40个百分点。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全省领先,先后7年在河北省“世纪之星”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4人获特等奖,17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15人获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2人获一等奖,17人获二、三等奖。由于英语的教学水平高,被英国海外开发署看中,合作建立了“区域性大学英语培训中心”,先后为华北地区培养了大批英语师资,并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成立“河北省BFT考试培训中心”,负责河北省出国人员的外语培训工作。200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河北省唯一的一所国家大学英语改革示范学校。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第十三届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参赛的两个队双双获得一等奖,在第二十届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三个队参赛获得两个二等奖,标志着学校数学建模教育和少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生的毕业设计曾一举解决了外国专家不能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使投资十三亿多元的水泥、生产设备顺利启动,正常生产,一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两千多万元,受到外国同行专家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在河北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获奖,学校代表队先后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17项;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学校先后三次派代表队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技创新栏目《气吹火车》、《‘机’情无限》和《探秘“开封‘地下水城’”》节目录制,在与多所国家重点院校的激烈竞争中三次夺魁。在首届全国电视主持新星大赛中一举夺得决赛一等奖。艺术学院在各级各类艺术作品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夺得唯一的绘画类一等奖;在首届全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大赛总决赛中绘画专业两名学生双双夺冠获得金奖。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考取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逐年增加,一些专业的考研率达60%以上,考博率达68%以上,学校输送的研究生受到在读院校的肯定和好评。由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学校毕业生一次签约率一直名列省内前茅,学校多次获得“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河北省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