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搭建创新大平台 学术前沿论国是

2006-03-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英 我有话说

邬沧萍教授作学术演讲

古往今来,先进文化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人们的心灵;像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

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民族和政党,都毫不例外地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都锲而不舍地在人类文化的长廊中刻下不朽的篇章;都满腔热情地用先进文化团结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新世纪、新任务,如何创造性地繁荣与发展先进文化,让哲学社会科学这颗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更加夺目;如何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创新的大平台,多出传世佳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如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多出精品力作,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面对时代重大课题,北京市社科联充分发挥首都优势,从2001年开始,勇敢而坚定地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搭建起先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大平台――“学术前沿论坛”。

5年来,学术火花在这里碰撞;学术激情在这里燃烧;学术理论在这里交融;学术创新在这里开始。

5年来,“学术前沿论坛”以大跨度交叉研究、思路广阔、观念新颖和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模式,得到学术界的好评。

5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登上科学高峰、站在学术前沿,纵论国是,为改革发展提出新思路、新对策,越来越使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

五年探索,五年打造。如今,“学术前沿论坛”,已成为学术理论界喜爱的一大名牌。

五年发展,五年创新。如今,“学术前沿论坛”正在不断走向辉煌!

站在学术前沿构建和谐“家园”

这里是学术前沿。这里是和谐“家园”。

作为“学术前沿论坛”的创办者之一,北京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张文?说:“我们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学术交流搭建一个平台,使学者们有回到‘家’的感觉。”

北京市社科联是社会科学界学术团体的联合组织,肩负着发挥党和政府与社科界“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咨询服务、宣传普及”的作用,以及团结广大社科工作者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服务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责。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家”,北京市社科联一直积极探索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温馨的学术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研究“家园”。

多年来,社科联将“四个坚持”、“四个成为”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繁荣学术,服务首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新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作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坚持充分发挥社科联优势,进一步团结广大社科工作者,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作为首都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基本保证。成为党和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成为社会科学精品成果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力量;成为热情为学会和广大专家学者服务的社科工作者之家。

社科联的学术工作格局是: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主要有以北京市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为龙头的各种类型的理论研讨会和各种理论论文、专著的组织撰写和出版工作;在决策咨询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紧密联系北京实际的课题研究工作、社会科学决策咨询季谈会和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的高峰论坛活动;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和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方面,主要有社会科学普及周、经常性系列科普讲座等。

这些学术平台,为促进社科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和多出成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是的。在这个学术平台的家园里,一些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一些学术新观点被学人承认;一些学术“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1999年岁末,世纪更迭,百年回顾热潮激荡人心。

为系统总结中国百年学术成果,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北京市社科联在京举行了世纪之交的大型学术盛会――“中国学术百年论坛”暨新世纪讲学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活动围绕“中国学术百年”主题,设立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文艺学等12个学科的专场研讨论坛,8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盛会。活动结束后,出版了代表各学科前沿发展的《中国学术百年》系列丛书。

当时,这一学术盛会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使许多组织者和参与者感到欲罢不能、一发而不可收的感觉。

进入新世纪,北京市社科联认真研究时代课题,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发展问题。他们响亮地提出:发扬“中国学术百年论坛”的好做法,每年举办一届大型“学术前沿论坛”研讨活动,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搭建起一个学术交流与创新的更加良好的宽松的大平台!

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理论热点

这里是时代前哨。这里是学术之“窗”。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石梅深有感触地说:“每年‘学术前沿论坛’都是与时俱进的,都有许多新观点、新成果。”

2001年,“学术前沿论坛”活动开始启动。

“学术前沿论坛”举办的消息,迅速在学术理论界中传开。学者们热烈响应这一学术大事。一些专家学者兴奋地与社科联有关负责同志联系,为办好这一学术平台出谋划策。

北京市社科联的领导们十分清楚,办好“学术前沿论坛”,要准确追踪学术热点,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为此,他们十分慎重地确定每一届论坛的主题。在每一届论坛举办之前,社科联的同志总是多次召集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并本着突出重点、抓住焦点、把握热点和体现学术前沿性、思想科学性与实践指导性相统一的主旨,以确保论坛主题瞄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前沿,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努力提供理论支持。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加盟”“学术前沿论坛”,与社科联共同举办这一活动,更使“学术前沿论坛”的学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保证论坛质量,也为充分调动首都百余家学术团体参与“学术前沿论坛”的积极性,北京市社科联在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学术前沿论坛”活动的同时,给参加分论坛活动的近20个学会提供适当的经费资助。对于有重大学术建树的学会,则在此基础上予以奖励。

此举赢得了各基础学科学会的热烈欢迎和广泛支持。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说:“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理论创新,加强学术交流,是学会本身的重要工作,不给资助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好,给了资助就更要做好。”

北京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景治说:“自从有了‘学术前沿论坛’这个学术平台,大家都很关注,很上心,很积极地参与分论坛活动,特别是站在学术前沿、把握学术热点、推进理论创新方面,更有了方向感。对于团结学者队伍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对于激发大家更加自觉地关注学术前沿问题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各学会在积极支持和参加论坛活动的同时,结合各自学会的实际,联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开展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活动。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积极参与中宣部下达给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研究活动,并取得了重大理论研究成果。

――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北京市哲学学会多年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开深层研讨,推动了理论创新。

――北京市经济学会致力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农”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北京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坚持以史为鉴,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积极围绕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教训开展有关专题研究,为提高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北京市教育学会与台湾教育界联手,就“和谐教育”课题进行学术交流,力促教育科学的发展。

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也热情支持论坛,像黄楠森、赵曜、李京文、邬沧萍、王梓坤、李德顺、顾明远、高放、甘葆露、郑杭生、吴树青、闫志民、李强、严书翰、徐鸿武、韩震、吴忠民、何兹全、何方川、翟振武、沈越、童庆炳、胡伟略、曹长盛、赵总宽、赵金铭、李士俊等,都曾在“学术前沿论坛”与学人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学术课题,预测学术前沿。

有位青年学者告诉记者,他是在这里才真正听到本领域、本专业的一流大师讲课的。

这话不假。青年学生,即使是博士生,听不到本领域、本专业的一流大师讲课并不新鲜。而“学术前沿论坛”活动,一下子缩短了这种学术距离,一下子打破了这种学术壁垒。

李京文院士在精彩的讲演结束后说:“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而和谐社会则是确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我们还可以从更广的角度进行讨论。谁有问题可以提出。”李院士的这番话,不知给了多少年轻学子提问的勇气。接着,请教的问题从规律到范畴,从历史到现实,伸向各个层面。李院士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耐心讲解。

阵阵掌声,不时回荡在“论坛”上空。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陶西平深情地对记者说,文化需要研究,学术需要创新,学风需要积淀,思想需要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学术氛围需要呵护。没有这么多可敬的专家学者支持,没有这么多尊敬的专家学者呵护,“学术前沿论坛”活动怎么能愈办愈好、愈办愈有影响呢?

是的。正是在老一代学者的传帮带的引领下,正是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热情帮助下,“学术前沿论坛”这个平台,已由2001年的13个基础学科学会组织的13个分论坛、8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讲演,发展到2005年有20个基础学科学会组织的19个分论坛、20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演讲。数万人从“论坛”中受益,从“论坛”中启迪,从“论坛”中升华。

服务发展大局聚焦民生国是

这里是学术前沿。这里是国是论坛。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社科联党组书记宋贵伦说:“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学术前沿问题只有与民生国是问题相联系,‘论坛’才有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学术前沿论坛”包括哲学、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专家们在讲演中说,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精神产品的重要创造者,对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每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应积极地为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这就是“学术前沿论坛”的宗旨。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汇集“学术前沿论坛”,围绕当代学术理论热点,聚焦时代发展主题,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2001・学术前沿论坛”的主题是:学术发展与创新。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而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则是理论创新生命力的源泉。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和把握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促进理论创新。为此,此次“论坛”以倡导科学发展,打造创新精神为主题而展开。“论坛”力图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倡导创新精神,提高作为创新主体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形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风格。

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和前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赵曜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刘伟以《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价值规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邬沧萍以《加入WTO与人口学的理论创新》、北京大学教授曹凤歧以《WTO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以《警惕“发展困境”的苗头――社会稳定的新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景治以《理论创新与当代社会主义研究》等,发表了演讲。

讨论的主要课题是:
(1)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2)经济学研究价值论的意义
(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分析
(4)人口学理论的世界意义
(5)加入WTO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
(6)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发展
(7)理论创新的新认识

――“2002・学术前沿论坛”的主题是: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全国人民长期奋斗,而且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各个学科领域付出艰辛的理论探索。2002年“论坛”,确定了围绕小康社会为主题,研讨如何开展学术创新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兹全以《释小康社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以《大学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以《全面学习奔小康》、福特基金会驻中国首席代表华安德以《社会科学与社会发展》、清华大学教授李强以《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等,进行了演讲。

这次“论坛”集中研究的主要课题如下:
(1)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3)教育问题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4)社会科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社会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分层

――“2003・学术前沿论坛”的主题是: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

小康社会不只是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表现在精神文明的提高和发展上,文化生态建设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卓元以《以完善为主题推进市场体制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以《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清华大学教授彭培根以《从走入小康社会看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文化生态的发展》、法国雷恩大学教授于硕以《“发展”的概念和跨文化生态》、北京大学教授朱苏力以《学术产出与发展的条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以《审美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发表了演讲。

这次“论坛”讨论热烈,提出以下主要问题:
(1)应以完善为主题,推进市场体制建设
(2)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新人才
(3)城市规划要与建筑设计文化生态一同考虑
(4)社会发展概念要包含文化生态问题
(5)学术产出与发展条件关系密切
(6)审美要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条件

――“2004・学术前沿论坛”的主题是: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它一提出,立刻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和谐”旋律响彻神州大地,“和谐”建设沸腾大江南北。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涵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理论工作者为人们提供理论帮助。2004年“论坛”就怎样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了学术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以《社会和谐与公共性》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以《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平以《西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公共资源与公共治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秀兰以《和谐社会与政府责任》为题,作主题报告。曹卫东教授、杨冠琼教授、尚晓援研究员等对报告提出问题并作点评。

此次“论坛”研讨的主要问题:
(1)和谐社会的内涵
(2)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3)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调节手段
(4)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理念
(5)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2005・学术前沿论坛”的主题是: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005年“论坛”深入研讨了社会公平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以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德顺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文化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秉志论述了《现代刑事法治对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分析了《和谐社会的社会公正》等。北京师范大学沈越教授、卢建平教授、晏辉教授等作为主题报告提问小组成员,作提问和点评。

这次“论坛”的主要热点是: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建构
(2)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3)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观
(4)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好“十一五”规划
(5)用昂扬的姿态和创新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6)自主创新体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条件
(7)现代刑事法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

促进更大繁荣搭建更大平台

这里是促进社科繁荣的大舞台。这里是激励学术创新的大平台。

北京市社科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不无谦虚地说:“事业初创,五年小成,路还很长……”“学术前沿论坛”作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园地,正在汇聚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

“学术前沿论坛”作为学术界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正像一个大雪球被学者们愈滚愈丰满。

“论坛”从主题的选择到活动的方式上,都有待进一步继续探索和完善。但是,从“学术前沿论坛”连续5年举办的情况来看,它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这就是“站在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服务发展大局、促进社科繁荣”的鲜明特点。

每届“论坛”都试图从多视角、多学科进行学术交流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这将进一步大大促进学术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所代表的单位也比较广泛,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发改委、全国政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科领域涉及方方面面,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所说:“‘学术前沿论坛’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界的专家、学者与政府机关工作者相结合;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三是中外学者相结合。”如此规模盛大的学术论坛,如此受众之广的学术课堂,每年都吸引着数千名大学生和数百名社会科学工作者、自然科学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人士到会聆听,并提问研讨。

各新闻媒体对“论坛”也给予热情关注。每年“学术前沿论坛”拉开帷幕,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人口报、科学时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中新社、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大公网、千龙网等20多家新闻单位和网站对“论坛”盛况进行报道。

科社专家赵曜教授说,“学术前沿论坛”探索,是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

哲学家黄楠森评价说,“学术前沿论坛”是集社会力量办学术平台的典型。

院士李京文教授充满深情地说:“这是我理想的学术家园!”

伦理学家甘葆露真挚地表示,她将力争多多参加“论坛”的学术交流。

......

北京市社科联五年艰辛探索,使“学术前沿论坛”,初具规模,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受到学术理论界的高度评价。记者见到张文启、石梅二位老书记的时候,他们仍然以严肃而自信的神情勾画着“论坛”的未来。

宋贵伦认为,“学术前沿论坛”只是刚刚开头,艰巨细致的工作还在后面。学术工作是日积月累的系统工程,办学术要有长远的考虑和坚实的步伐,绝不可以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有些学术机构搞花架子,那是学术研究的“大忌”。“学术前沿论坛”的发展应有“四步曲”:三年打基础,五年小成,十年中成,十五年大成;不断实现“推出组织经验、推出精品力作、推出学术大家”的目标。让“学术前沿论坛”的品牌在学术理论界更响更亮!“此曲何须天上有,但留创造在人间。”学术理论界相信并祝愿北京市社科联的同志们,心血和汗水描绘的蓝图最绚丽,成功属于为学术界搭桥造台的创造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