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
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建设。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继续实施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强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执法检查,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摘自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主持人语:资源、环境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非传统安全因素。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日益明显。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任务和措施。认真落实这些任务和措施,将会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今天,本报特将关注的焦点投向资源、环境,让我们和代表委员一起关注这一热点问题。(本报记者陆彩荣)
2005年: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治理,解决了一些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2006年: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执法检查,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十一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明确任务和措施,规划了一批重点工程、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点工程。认真落实这些任务和措施,将会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展现了中国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坚定决心。在本届两会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代表委员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全社会的共识
“世界给沈阳一个机会,沈阳还世界一个奇迹”――2006年5月1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沈阳盛大开幕。这个消息引起了两会代表的关注:曾几何时,沈阳还是世界卫生组织榜上有名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
沈阳市市委书记陈政高代表骄傲地说:“沈阳早已今非昔比,去年沈阳污水处理指数达到86%,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上升到12平方米。今天的沈阳,正在展示‘国家森林城市’的风采。”
沈阳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十五”期间,特别是2005年,我国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8.7%,退耕还林完成111.1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266.7万公顷,退牧还草666.7万公顷,“三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面积分别为838万公顷、420万公顷和7.2万公顷。
的确,在经过十几年高消耗、高增长之后,中国再也经不起如此重负。曾经担任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汪纪戎委员说:“粗放型增长方式对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生态环境面临极大的压力,这是以牺牲下一代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了子孙后代,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这不仅是党和政府出台的硬性规定,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代表是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掌门人”,不过他更愿意向大家介绍他的另一个身份――第二届中国环境大使。刘?说:“通过大量采用节能和环保工艺设备,鞍钢全年实现节能30.7万吨标煤,价值2.47亿元。矿山生态恢复也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已完成矿山生态恢复面积近600万平方米。”他说:“冶金、石油等重工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关系着国防安全,不能不发展。但是,发展不能以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这不仅对国家有益,也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环保评估”: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2005年,三峡总公司承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收到了环保总局一张20万元的罚款单,罚款理由是开工前没有经过环境评价,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环保总局还同时公布了30家违法的电站、电厂,要求立即停建,限期整改。一时间媒体上沸沸扬扬,全国甚至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场博弈上。最终结果环保总局胜出。
河北唐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正高级工程师曲修霞代表说:“‘环保风暴’的频频刮起,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支持。”
然而,欣喜背后仍然是更多的隐忧。汪纪戎说:“‘环保评估’的背后,是重大污染事件以及严峻的环保形势。国家明令淘汰的各类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企业屡禁不止、打而不死。一个新的现实问题是,现在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法违规建设、超标偷排污染物等行为,已从小企业蔓延到大企业,甚至是上市企业。”
陈昌智委员说:“目前我国环保工作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一是城市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控;二是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三是西部地区低水平、高耗能的企业有所抬头;四是由企业违法排污和事故而引发的水污染事件接连发生。”他说,环境污染带来了多方面的损失,“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更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法律制度:给目标上个“双保险”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党和政府不仅提出了希望,也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定了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西藏团代表列确说,这些指标既注重市场因素,又注重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更具有科学性,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这些细化的指标堆砌起通往“蓝天绿地、碧水青山”的阶梯。
阶梯并非坦途,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在讨论中,代表委员纷纷对法律的修改和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江西省环保总局局长许苏卉代表说:“《环境保护法》还是17年前制定的,随着各单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先后制定和相继修订,在各单项法律之间出现了彼此不协调,甚至引起冲突,这也是导致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所以需要提高《环保法》的法律地位,以协调整合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关系。同时,现行《环保法》规定内容滞后,制度不健全,不能适应国家当前环境保护的需要,有必要修改相关内容,增加相关制度。”
如何把《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的制度细化、具体化,也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代表说:“落实这些指标需要形成全新的政绩考核体系,同时还要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委员说:“环境保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在预防上做文章。比如建立绿色GDP考核机制,建立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总经理阎鑫元代表坦陈:“达到这些目标就意味着企业增产不但不能增耗、增污,还要减耗、减污,这对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他希望政府能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一定的支持和补偿。
虽然困难很多,但是每个人都充满信心。因为大家都清楚:为了我们的子孙,这些目标必须达到!
题图:江苏省兴化市张郭镇一景。
本报记者程伟光摄
漫画、制图/郭红松
代表委员
资源环境新见
西藏团热地代表:要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优美的环境。
江苏团史振华代表:温总理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十一五”期间实现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靠创新。一要创新环保体制,建立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体制。二要创新环保投入机制,研究环境价格政策和投资政策。三要创新环境法制,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改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建议全国人大把修改环保法提上议事日程。
山东团张瑞生代表: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和质量、技术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项目,依法停止建设。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并对淘汰的生产设备进行废毁处理。
陕西团黄春长代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保护不可忽视。应该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尤其是农村的垃圾、农药等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要建立农村垃圾和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体系,同时要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对农村造成的影响。
湖北团邬昆华代表:新建、扩建项目应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工作,严格制定对水和大气的污染,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项目建设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考虑工艺技术和能耗、物耗指标先进性问题。建设项目应接近市场,因地制宜,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澳门团杨秀雯代表:当前,不少大中城市在出现资源性水荒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除了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根本出路以外,在用水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分质分类供水系统也是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持续利用水源的有效途径。建议要大力提倡建立城市分质分类供水系统,尽早规划和调整改造现有城市供水系统,推行节约用水和分质分类用水的有效机制。
民建辽宁省主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姜笑琴委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调整思路,加快步伐,切实搞好资源型地区的生态整治。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何志尧委员:必须摒弃不利于资源节约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利用效率这个核心,紧紧把握发展循环经济这个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吴晓青委员:
把农村小康环保纳入规划
本报记者李韵
在本届两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委员提出了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建议。吴晓青介绍说,“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准备用1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启动了该计划,并且正在实施过程中。”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畜禽污染防治重视不够,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村庄脏乱差问题普遍;乡镇工业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时有发生,环保信访量不断攀升……”说起这些问题,吴晓青双眉紧锁。
他说:“这些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危害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环保摆在突出位置。”
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任重而道远。吴晓青在提案中也列出了具体措施,他说:“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觉得这几项是应该包括的。第一,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采取‘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政策,鼓励各种经济实体参与‘行动计划’以及采取‘生态补偿’等办法。第二,加大科技支持,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实用性技术研究,建立符合不同地域、高效实用的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示范技术体系。第三,利用多元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地加入到小康环保行动中来。第四,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将工作指标纳入领导年度目标考核中去。”
洪可柱代表:
节能降耗,建筑业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耿建扩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我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大有可为。”说到节能降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洪可柱代表侃侃而谈。
他说,建筑行业牵扯众多的上下游产业,是耗能大户。“但反过来说,在这些上下游产业中,以及建筑过程和建筑后的运转及养护中,都有很大的节能降耗空间。”在考察中,他曾经遇到过很多浪费资源、能源的例子:“比如说烧砖,农村有些地区为了省事、见效快,不惜破坏耕地。在城市中也兴起了一股‘崇洋风’,建筑求大求洋,脱离实际追求一次到位。”
说到这里,洪可柱有些义愤填膺。“这不仅是资源、能源的重大浪费,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果能规范、改正这些行为,将节约一笔很大的财富!”
洪可柱说:“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制定了很多关于建筑的节能要求,比如要节约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要节约材料,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
他说:“这些都是很切合实际的要求,但是必须要有具体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希望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相关部委相互协调、系统研究,尽快建立起相关的强制标准,并在立法程序上予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