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新的学科――“营区医学”,在武警医学院问世。它一问世,就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军内外教育专家的关注,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全军重点研究课题。2005年10月,武警医学院的《武警部队营区医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尴尬的调研结果
几年前一次下部队调研,让武警医学院领导颇尴尬:湖南总队某执勤中队的官兵们直言不讳:我们这里最好的医生不是你院的毕业学员,而是一位从地方医学院毕业特招入伍的大学生。在战士们眼中,最好的医生不仅要有治病的医术,还要有预防、保健、治“心病”的招术。在湖北总队某支队的座谈会上,官兵们给学院训练部部长谢荣厚讲了这样一件事:1998年抗洪,部队被拉上大堤,严防死守,全部吃住在野外,饮用水怎么解决?支队长找来卫生队军医,让这个新分配来的毕业学员马上寻找水源做水质检查。结果,他一问三不知,根本就不会做水质检验,后来,只好请地方卫生防疫人员帮忙。
这些尴尬,像重锤敲在院领导心头:培养新时期合格优秀卫勤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缺腿”培养模式,培养能够满足官兵需求的多能型人才。
促“新生儿”健康成长
2001年初,一项新的教学改革活动――部队“营区医学”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学院启动。“营区医学”首批近百名本科学员成为该院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为了“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学院党委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
针对基层卫勤工作特点,打破传统的从发病就诊到治愈出院为工作时间界定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对象界定的旧观念,确立以预防为主,以官兵健康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中队为单位,从新兵入伍开始到退出现役止,对每一位官兵提供连续的预防、医疗、保健综合性服务的新观念,培养素质好、能力强的“营区医生”。
广阔的发展前景
“营区医学”新学科的创立和专业教学实践,实现了教学课程、实习基地与基层部队“无缝链接”。院长雷志勇告诉记者,新学科教学启动四年多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过去,医学院教育培养人才以会看病、医术高为荣。随着“营区医学”学科的创立,学院教育者们对新时期部队基层医学人才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从“缺腿”到多能,满足部队基层官兵健康需要,已成为共识。“营区医学”的创立,以及武警健康教育中心、军事预防医学研究所的建立,开创了武警部队健康教育和部分防疫工作的新局面,健康教育与社会医学研究等一批新课题研究,受到专家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