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03-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3月20日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经历了较长的酝酿过程。2003年,中国科协会同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

联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同年10月,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主持召开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标志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解释:何为科学素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首次对此进行了明确界定:“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种“四‘科’一能力”的概括,从我国国情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阶段性出发,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定意志,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的强烈愿望。

目标:本世纪中叶整体水平接近世界发达国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分别提出了长远、中期和近期目标。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使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长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紧当前。因此,《纲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对到2020年的阶段目标进行了展望。

近期目标不仅提出到2010年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水平的总体目标,而且提出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即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重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及领导干部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面向全民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进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必须注意协调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水平整体偏低、城乡差距明显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投入有限的矛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只能把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最重要、影响最大、最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内容和问题作为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而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要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

经费: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中央财政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要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是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三是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