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战场同频共振

2006-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梁庆才 欧阳范剑 古领华 我有话说

南海舰队某基地直属装备部近年着眼新军事变革创新保障思路,实现被保障舰艇数量成倍增加,有数百艘(次)舰、船、艇经他们“妙手回春”,重返万里海疆。

海上“走麦城”之后

提起5年前海上“走麦城”的教训,这个装备部的部长谢杰林至今刻骨铭心:2000年9月

那场演习,担任主攻的“佛山”舰舵机油泵突然出现漏油。这在岸上本来算不上什么故障的修理项目,却因装备部器材备件准备不足无法修理,舰艇只好带故障航行。与此同时,装备部一位曾夺得基地比武第二名的“修理大腕”,因海上心理过于紧张,一项岸上只需要10多分钟就可排除的故障,竟花了一个多小时才修好,延误了攻击战机。

为了提高战场抢修能力,该部重新完善海上维修预案,使应急机动装备真正与作战“链接”。而今,他们参与全军、海军、舰队组织的各种大型演练活动32次,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海上应急机动抢修能力。

向落伍模式说“不”

这个装备部副部长黄刁文这样形容过去的修理模式:“老驴拉磨,净转圈子”――舰艇装备发生故障,报到部里;助理员上舰勘验,将维修指令下达车间;车间主任上舰对故障分类;修理班组再上舰,进行维修。

为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海上战争需要,部党委大胆摈弃旧的修理模式,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他们根据被保障对象的不同,区分层次,建起适合抢修工作需求的器材储备标准,使器材供应的时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时间紧,维修标准高的急修项目,他们实施“换件修理”模式。这一修理模式的创新,使保障效率得到成倍跃升。这个装备部还运用海军下发的《舰艇器材管理软件》,建起自己的器材储备数据库。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备件在哪里一目了然。

“茅庐三顾”聚英才

这个装备部从一个“小打小闹”的维修中队,发展到现在具有能应急修理60多种型号舰船的能力,走的是人才兴修之路。

该部修理所工程师施向宇原是江苏一家军工厂的高级工程师。为将这一人才“挖”到手,装备部部长谢杰林3次登门邀请,使之成为装备部修船办公室的“首席专家”。像施向宇一样被部领导“三顾茅庐”聘请的还有来自武汉和上海的吴勤、陈泰川等人。有了这些人才,不到3年他们就培养出一支过硬的舰艇修理队伍。在上级机关组织的两次修理专业大比武中,这个装备部都夺得团体冠军,装备部修理所也被海军评为“先进舰船修理所”。

不久前,由我国研制的某新舰正式入编部队,成为这个装备部又一批被保障对象。入编第一周,一艘登陆舰的动力系统出现异常,装备部修理人员立即赶赴舰上,不到半天时间就将故障迅速排除。新装备当月接装,装备部何以能当月形成维修能力?原来,早在该新舰装备部队之前,他们就选派技术骨干进工厂、找资料、学技术、跟班实操,提前熟悉这一新型舰艇的装备技术性能,掌握其修理技能,使新装备刚下“生产线”,保障能力就驶上“快车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