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吧,我得到一本《唐宋词百首浅释》。是一本旧书,土黄的封面,古朴中透着风尘之色。从此,我便喜欢上了这种被称作“诗余”的文字;记得还曾学着写过一些,拿给要好的同学去看。
当上山下乡的大潮呼啸而来的时候,我们这些朋友,便身不由己地分开了。一位发小,特意画了一幅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李白诗意画,送我留作纪念。于是,在1969年的秋天,我就带了那幅画和朋友们深深的情谊,登上了开往晋南的列车。在随身行李中,我没有忘记带上那本土黄色封面的《唐宋词百首浅释》。
到农村之后,这才发现,我们村的知青中,有不少是出身于“老九”家庭的插兄插妹。正应了那句“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老话,虽然来农村之前,我们多不相识,而今,一旦走到了一起,却能相处得十分和谐与融洽。白天,大家一起下地劳动,晚饭以后,又会聚在一起,读各种各样的书、辩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大家毕竟正处于忧郁与躁动的青春期,单调的农村生活,多少会有些令人难耐;时间长了,也不能总是用读书与神侃打发日子。因而,工余时间,自然也有上崖掏鸟蛋,入户寻柴鸡的时候。虽然那只是仅有的几次谴兴之作而已。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边散步,边背诵古诗文。有喜欢运动的,就拿着一只篮球跑来跑去,边把球往篮筐里扔,还一边高声地背诵着“大江东去……”或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到了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就挤在一个房间里,各自捧一本喜爱的小书,做自己的功课。喜欢书法的便去练字,喜欢音乐的就去拉琴,也有读哲学书和演算高等数学的。各由其性,各得其所;直到每个人都把脑袋喂饱了,接二连三地打起哈欠来,一天的戏,这才散场。
因而,那些年里,虽然没能在学校受到更多正规的教育,却由于伙伴们多是一些“夫子”型的书虫,彼此相濡以沫,相得益彰,使我们一直受到中华文化经典的浸润与滋养,始终没有远离祖国的传统文化。此后的几十年间,无论学习时期还是工作以后,每有闲暇,我还是喜欢诵读几篇诗词文章,以自娱自乐。我觉得,包括唐宋词在内的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最为珍贵、最值得骄傲的宝藏;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它、熟悉它,更好地运用它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