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法家真的“严重过剩”吗

2006-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贺绍俊 我有话说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提出,纠正了过去经济至上的观念,因为经济强大了不是真正的强大,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文化的强大又体

现在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上,我想,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的精神境界的人群组成的。和谐的精神境界离不开现代的知识教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艺术修养。所以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要从建设和谐的精神境界做起。建设和谐的精神境界,不仅要让更多的人接受现代知识的教育,也要营造健康的道德环境和浓郁的艺术氛围。艺术对和谐社会来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艺术陶冶人们的灵魂,艺术也提升生活的精神质量。今天我们的社会还缺乏足够的艺术氛围,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接触艺术、热爱艺术。我以为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艺术的精灵会得到更多。但最近在报刊上读到一条“今天的书法家严重过剩”的新闻,我却感到了震惊。

据这条新闻报道,有人在权威的书法刊物上撰文说,现在的书法家实在太多了。文章算了一笔账,从中国书法家协会算起,一直到地县级的书法家协会,其会员加起来有数十万之众,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不小国家的全部人口,因此是“书法家严重过剩”。但我想这样的计算是成问题的,数十万之众虽然相当于一个不小国家的人口,但若以中国十三亿人口相除,也不过万人里面两三个书法家而已,这难道也算多吗?更重要的是什么叫做“过剩”。我知道商品能够过剩,因为供大于求。我也知道劳动力能够过剩,因为社会没有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可是书法家并不是一种社会职业,不代表一种社会需求,这个称号顶多是社会对一个人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的承认。一个社会有更多的人热爱书法艺术、擅长书法艺术,有助于全社会的艺术氛围的营造,又怎么会出现“过剩”的恐慌呢?当然,“过剩”论者有其理由,就像该文所认为的,许多习书法者不是为了书法艺术,而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书法家会员的名分,因为“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工具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许普遍存在。现在许多家长也把艺术当成“望子成龙”的捷径,逼着孩子学习一门艺术,但不是为了让艺术陶冶孩子的心灵,而是指望艺术为孩子找到好的出路。康德老先生早就指出了美是无功利的,因为美的无功利性,人们才会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精神的享受,使心灵得到净化。在宁夏,我被当地的一批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所感动。他们生活在贫困的固原地区,生存都很艰难,但他们组织起了业余文学社团,文学为他们打开一扇精神的窗子,使他们的精神更加丰富多彩。虽然他们极少成为专业的文学家,他们至今还生活在贫困的土地上,但能说他们热爱文学是无意义的吗?若从无功利性的角度看,文学对他们的意义太大了,因为文学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如今的社会习俗虽然把艺术当成非常功利的工具,虽然人们难免抱着很功利的目的接近艺术,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艺术的审美本质。因此如果我们的社会有数十万之众的人想当书法家,这实在是书法艺术的幸事。我相信,他们在与书法艺术的亲密接触中,会

逐渐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从而“化去杂欲”(荆浩语),也会有不少人进而迈入“抒胸中逸气”(倪瓒语)的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真不知“书法家严重过剩”的担忧从何而来。

说穿了,是我们的一些文学艺术家协会和文学艺术机构有了太多的“功利性”的杂念,才会对越来越高涨的群众性的艺术热情怀有一种恐慌心理。所以,首先要在这些文艺的领导和组织机构中去除“功利性”杂念,否则,我们的文学艺术就难以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