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晓花和她的“儿女”们

2006-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十三度春秋寒暑,数不尽风霜雨雪,一个柔弱的女人,用人生最美丽的年华,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书写着一个大字――爱。尽管灾难频发,尽管历尽艰辛,她仍然笑对一切。她是贫穷的,又是富有的;她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

超越血缘的爱让他们聚集成一个新的家庭(左起:纪学军、纪晓微、王晓花、王晓花之女、孙学富、纪凤梅)。资料照片

在宁夏灵武市,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这里家徒四壁,却养育着四个活泼可爱的儿女。虽然不同姓,四姐弟却相处得无比融洽;虽然不同民族,三个回族儿女却深深地爱着他们的汉族“老妈”。作为这个家的核心人物,35岁的“老妈”王晓花在扶助回族三姐弟的路上已跋涉了13年。今天,当初面临辍学的三个孩子已相继张开了飞翔的翅膀。王晓花笑了,她付出的是一位教师深沉的母爱,收获的是超越血缘、坚不可摧的一世亲情。

大学校园里不寻常的母女

2004年9月初,大学新生报到时,东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两个远道而来的人很扎眼:那个个头矮小、面孔黝黑、戴副眼镜的女人,一到学校就忙前忙后,一会儿铺床,一会儿去买生活用品,穿的、用的买了个全。那份关爱,简直是无微不至,胜过别的母亲;她身边的女大学生,个头虽然也不高,却长着光洁的圆脸和美丽动人的眼睛。两个人手挽手,形影不离,俨然一对母女。

旁观者猜不透她俩是什么关系。看年龄、论长相,两人相差不过十五六岁,相貌也相去甚远,不像是一对母女;一听她们说话,人们更糊涂了:女生一口一个“老妈”,叫得十分亲切,看上去二人与普通母女没有区别。

她们不是母女。那个新生,来自宁夏灵武市农村一个贫寒的回族之家,名叫纪晓微。她当年考出了564分的高分,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她所在的梧桐树乡第一个考入重点大学的考生;她的那个“老妈”却是汉族,名叫王晓花,是灵武市一小的体育教师。

她们又胜似母女:就是这个“老妈”,拖着两条伤腿,心甘情愿地从遥远的宁夏千里迢迢一路辗转,陪伴纪晓微到长春。临别时,两人依依惜别,热泪盈眶。是啊,从纪晓微上小学五年级起,两人还没有分离过呢!

王晓花在长春呆了3天。她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找东北师大的领导,介绍纪晓微的特殊情况,请求学校给予关照。东北师大党委书记听后作出郑重承诺:“放心吧,这根爱心接力棒就传给我们了!”王晓花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一个汉族老师怎么会有个回族女儿呢?要说清王晓花与纪晓微的亲情,还得从纪晓微的姐姐纪凤梅说起,此事也要追溯到13年前。

家访牵出的亲情

1993年,22岁的王晓花从宁夏体校师范专业毕业,分配到灵武市梧桐树乡北滩小学任教并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纪凤梅当时是她班上的一个学生。这孩子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是个班干部。别看她穿得比较差,却有一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

有一天,纪凤梅没来上学。王晓花问班里的同学,同学把纪凤梅写的字条递给了她。那上面只有短短两句话:“老师,我爸不让我上学了。我想上学!”

短短数语,深深刺痛了王晓花。一放学,她就让一个学生带路去家访。

这是一个回族聚居的“吊庄村”,全村人都是从条件更为恶劣的山区搬迁下来的。由于基础薄弱、搬迁时间不长,一些人至今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纪凤梅家就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

虽然事先已有思想准备,但眼前的情景还是让王晓花惊呆了:两间低矮、破旧的土房,挤住着一家5口人(按当地规定,农村回族可生3个孩子),后墙已经有了裂缝。再看屋里,居然没有一件家用电器,铺的、盖的虽然都很干净,但都已破旧不堪。纪凤梅的父亲早年因翻车轧伤了腿,落下终身残疾,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生活早已陷入极度贫困之中。

来的路上,王晓花脑中反复琢磨着一句话:再怎么样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她本想批评一下纪凤梅的父母,可是一看到这些情景,想好的话也说不出口了。

她一进屋,纪凤梅就扑到她的怀里哭了,王晓花也流下了泪水。

“不能让这么好学上进的好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她毫不犹豫地对纪凤梅的父母说:“你们让孩子上学,她上学的钱我来出!”纪凤梅的父母听她这么说,眼中流露出疑惑的目光。王晓花察觉到了,她掏出身上仅有的20元钱,放到了桌子上。而她当时刚参加工作,工资只有149元,还没有积蓄。

为了一个信念

纪凤梅的遭遇,勾起王晓花一段伤心的往事。王晓花也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从小学到中专毕业,她曾经5次辍学。为了减轻家庭压力,王晓花报考了体校。虽然考上了,但由于学费原因家里并不很支持。2500元特招费又成了她的“拦路虎”。学校规定,如果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就可以连本带利返还特招费。生性好强的王晓花为此刻苦训练,硬是在第二年达到标准,为自己讨回了特招费。随后,她根据老师的建议练起了举重。不久,她在张家口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举重分龄赛上获得第二名,紧接着又在宁夏第八届运动会上举了个52公斤第一名。王晓花用自己的奋斗改变了命运。

不久,王晓花参加在长春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这次比赛,只要进入前15名就可调入国家队。王晓花第一次就举了个第十九名。她一心想进国家队,满怀信心向更高的目标冲击。不料,由于用力过猛,拉裂了肠子,她当场昏了过去。经过紧急抢救,迅速缝合,她才清醒过来。7天后,她在返回的途中,颠破了伤口,又缝了13针。伤好后,王晓花转入师范班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工作后又考上一级裁判。

认识纪凤梅,就是她刚当教师不久的事。她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让这么好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为了这个信念,她在此后的日子里历尽艰辛。

调离也割不断的牵挂

为了让纪凤梅更好地学习,王晓花把她领到自己的宿舍,让她跟自己同吃同住。

1994年秋季,王晓花调到距此较远的临河中学任教。临走前,她特意赶到纪凤梅家,郑重地告诉她的父母:我会按月寄学费的,希望你们让孩子继续读书。听说老师要走,纪凤梅抱着王晓花直哭,依依不舍。看到纪凤梅对自己这么依恋,王晓花真想带着她走。但转念一想,自己还是个未婚姑娘,带个学生多有不便,说不定别人还会产生误解。她只好含着眼泪、硬着心肠离开。自此以后,她每月都按时托人送钱过去,从没有间断过。一有空闲,她就去探望这个令她牵肠挂肚的学生。

1996年元旦,王晓花与临河乡政府普通干部孙学富结婚。孙学富也来自农村,父亲很早就去世了,身有残疾的二哥50多岁了还打着光棍。全家姐弟七人,只有他一人出来工作。为此,他们只能节衣缩食。结婚时,他们只买了被褥、灶具、写字台、电视机等最简单的用品。就是这点东西,他们还是用了一年时间才购齐的。但是,听王晓花说了资助纪凤梅的事后,孙学富不但完全赞同,而且还拿出自己的工资,给这个苦命的孩子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

这份爱心,并没有因王晓花成家而削弱,反而加强了。

“老师的家就是你的家”

也就是王晓花结婚的这一年,纪凤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梧桐树中学,王晓花继续给予资助,但纪凤梅的父亲却不希望女儿继续读下去了。

纪凤梅是瞒着父母、带着简单的行李和王晓花给的学费到学校报到的。不料,一学期还没有读完,纪凤梅的父亲就让她辍学回家。父亲希望她为妹妹纪晓微和弟弟纪学军着想,早点挣钱养家,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接到纪凤梅的求援信,王晓花一夜辗转反侧。“老师,我爹又不让我上学了。我想读书,我该怎么办?”这几句话,老在她耳边响起。一闭上眼睛,她仿佛就看见纪凤梅渴求上进、认真听讲的情景。

让这么好的孩子辍学,太可惜了!她马上写了回信:“上学是你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只要你不放弃,老师会帮你的!”

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她就心神不宁地与爱人孙学富商量此事。不料,孙学富竟主动提出:为纪凤梅转学,接过来同住。这样既可以保证她继续学习、少受干扰,又方便指导、照顾。

王晓花喜出望外,当天就骑着自行车赶到纪凤梅就读的学校。那所学校条件很差,十几个学生挤在一个大通炕上。看到衣着单薄、瑟瑟发抖的纪凤梅脸上挂着泪痕,王晓花满含泪水,一把把她抱在怀里,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办完了转学手续,王晓花把纪凤梅接到自己家,先把自己的羽绒服给她穿上,然后又为她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看着纪凤梅香甜地吃着自己做的饭,王晓花亲切地对她说:“吃饱了,穿暖了,就不想家了。今后,老师的家就是你的家!”纪凤梅两眼含泪,不住地点头。

当时王晓花的家只有两间房,还是向乡敬老院借的,但他们还是腾出地方,安排纪凤梅住下。不久他们搬入乡派出所空出的三间房,便专门安排一间房供纪凤梅学习。

这时,纪凤梅的妹妹纪晓微刚上小学五年级,由于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也面临辍学困境。怎么办?王晓花得知情况后又与爱人商量:能否将纪晓微也接过来同住?爱人爽快地说:“一个是领,两个也是带。我同意!”

就这样,纪凤梅、纪晓微姐妹俩正式成为王晓花的家庭成员。

“普通餐”变成了“清真餐”

两姐妹搬了过来,摆脱了辍学的困扰。但有件事又让王晓花犯了难:自己一家是汉族(王晓花的父亲是满族,母亲是汉族),而两姐妹是回族。为此,她又与丈夫商量。丈夫再一次支持了她:“干脆改成清真灶。”于是,夫妻二人对家里的灶具来了个“脱胎换骨”的改造:有的扔了,有的换了,有的拆了,有的洗了,又添置了新的锅碗瓢盆。一切都按回族生活习惯安排。自此以后,这个家就再也没有做过一次不符合回族口味的饭菜。久而久之,王晓花夫妇就是回到双方父母家,也用清真餐。王晓花、孙学富两人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共同辅导两姐妹学习。两姐妹的进步很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两姐妹就改口管王晓花叫妈了,而且也像其他人一样亲切地管她叫“老妈”了。其实,“老妈”还不老,现在也只有三十五岁。

后来,孙学富从乡政府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王晓花也调到灵武市一小,但两姐妹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家。很快,两姐妹的弟弟纪学军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家庭的新成员。

亲生女儿的日记感人肺腑

为了更好地工作,更为了照顾两姐妹的生活和学习,曾经三次受伤、身体一直不好的王晓花将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送到自己的娘家。这一送就是6年!直到2001年全家搬到城里才把女儿接到身边。由于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较长,女儿在很长时间内只会叫爷爷奶奶,不会叫妈妈,这让王晓花很伤心。

现在已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女儿学习刻苦,格外懂事。一次,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她把自己的爱都给了别人。我得到的母爱虽然少一点,但却比别人多得到了姐姐、哥哥的爱,我感到很幸福!”

这篇日记,让女儿的老师、同学感动,也让王晓花感到欣慰。

三姐弟的刻苦学习精神,也对女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她不止一次对妈妈说,我要向姐姐哥哥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再难也要把你们培养成才”

王晓花的前半生可谓多灾多难:早年参加全国举重比赛拉伤了肠子,落下了严重的伤痛。不料,就在她把两姐妹接到家里后不久,又两次遭遇严重车祸。

1998年9月,王晓花为班上一个同学辍学去家访,在路上被车撞伤了右腿,造成髌骨骨折,她为此不得不在家休息了3个月。第二年4月,她拖着伤腿组织学生参加“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一位骑摩托车的朋友看她走路困难,就好心地带她一程。谁也没想到,一辆汽车从后面撞过来,将她撞出30多米远。当时,她的头上全是鲜血,连爱人都不敢认她了。

左腿、右腿和头部的两度重创,造成她右腿髌骨骨折、左腿髋关节脱臼、肌腱扭曲、轻度脑震荡,让她长时间行动不便,痛苦不堪。至今,她还受着病毒性心肌炎、髋关节伤痛等病痛的折磨。最痛苦的时候,她对丈夫孙学富说:“你用车把我拉到黄河边,往黄河里一推就完事了。我真不想活了!”但一想到两姐妹,她又觉得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关键时刻,两姐妹不仅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给了她很大的精神支持,而且用弱小的身躯给了她许多实实在在的照顾。懂事的纪凤梅一下课就赶回来给她擦洗身子,悉心照料。纪凤梅还到邻近地区勤工俭学,补贴家用。

有一次,纪凤梅要到农村劳动。临走时,王晓花给她拿了20元钱,让她在外面买饭吃、买水喝。纪凤梅早出晚归,每次回来都疲惫不堪,嘴上还裂着口子。王晓花看到这些,十分心疼。

就在这时,学校的韩老师给王晓花送来了师生们的捐款。捐款名单上竟然赫然列着纪凤梅的名字。一看捐款数额,王晓花惊呆了:她居然捐了20元!

原来,王晓花给的钱,她一分也没有花,在外面干活时一直饿着肚子!王晓花第一次对她发火了。纪凤梅哭了:“你都成这样了,为什么还不把我们姐妹俩扔掉?”王晓花也哭了:“我就是再难,也要把你们培养成才!”

最困难时全家欠债10万元

王晓花和爱人孙学富的工资都不高。双方父母、兄妹家的日子过得更是紧巴巴的。王晓花遭遇车祸,除了肇事方的赔偿外,自己又花去4万多元。为了治伤,王晓花借遍了亲朋好友。后来,孙学富又向临河乡农村信用社贷款3万元。

祸不单行。王晓花刚刚出院,孙学富又生病住院,这个贫寒之家为此又增加了1万多元债务。偏在这时,女儿因吃错了药也到医院治疗,家里的代步工具――摩托车又被小偷偷走了。最困难时,全家欠债达10万元。由于欠债不能归还,临河乡信用社向法院起诉了孙学富。孙学富只好又从建设银行贷款2万元还债。现在,虽然还了部分欠款,但还有2万多元银行债务未能还上。全家的生活,就靠王晓花一个人的1077元工资维持。孙学富的工资一分钱也拿不到手,每月工资还没有发到手,就被银行扣走了。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多年了。

看到王晓花一家的窘况,好多亲戚都一再向他们表示,不要再提还钱的事了。

从王晓花家里出来,记者在灵武市街头碰到了孙学富。他告诉记者,要还清欠债,还得两年时间。但记者从他的脸上丝毫也看不到不满和愁怨。他说,对王晓花的所作所为,他完全赞同,无条件支持。

王晓花一年四季都穿一身运动服。她几乎没有穿过裙子、高跟鞋,也多年不买新衣服,更没有金银首饰。她跟丈夫走在一起时,常被人戏称为兄弟。

按说,这样的经济状况,根本没有能力再资助他人。但是,王晓花始终没有推开两姐妹不管,更没有让她们辍学。

姐妹俩更是格外争气:几乎每次都考第一名,年年都当“三好学生”。

她拄着双拐奔走向各界求助

1999年,纪凤梅参加中考。为了给她鼓劲,王晓花借了钱,拄着双拐两次到灵武城里陪考。结果,纪凤梅以600多分的高分分别被灵武一中、吴忠中学和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录取。

纪凤梅面临一次命运抉择。对她来说,最渴望的还是上重点高中,然后顺理成章地读大学。吴忠中学校长也爽快地说,让她来,我们不收一分钱!但是,为了妹妹和弟弟的前途,懂事的纪凤梅含泪放弃了这个夙愿。可是,即使上中专,也需要一笔不少的学费。纪凤梅急得直哭。王晓花的心里更急,她拄着双拐奔走,向各界求助,然后,又和爱人一起带着筹措到的几千元,同纪凤梅一起来到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向学校领导说明情况,争取学校的同情和帮助。在王晓花的感召下,学校为纪凤梅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纪凤梅被安排在食堂打饭。这样一来,她又省去了伙食费。由于学习刻苦,她多次获得奖学金。

2003年,经过不懈努力,纪凤梅终于完成了学业。灵武市政府拟安排她到待遇较好的市广播电视局工作,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做一名像王晓花一样的小学教师。

对纪凤梅没能读大学,王晓花至今还感到遗憾和愧疚。

送走了老大,王晓花又把注意力放在老二纪晓微身上,全力支持她学习。深知生活艰难的纪晓微,比姐姐学习更刻苦。2001年,纪晓微以优异的成绩考到灵武一中重点班。王晓花又多方奔走,为她联系救助单位。在灵武市城关工商所、灵武市教育局、灵武一中的资助下,纪晓微在2004年被全国重点大学东北师大录取,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王晓花再次为她的学费多方求助。亲戚朋友也积极为她凑钱,灵武市市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梧桐树乡政府等单位和个人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当几千元入学经费终于筹集到手后,王晓花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是,长达4年的学习需要一大笔费用。为了求得学校的帮助,王晓花决定亲自送纪晓微去长春报到。临行时,灵武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奎又从自己身上掏出1500元并亲自把她们送上车。

现在,在纪家三姐弟中,王晓花最操心的是老三纪学军的事。这个学习优秀的男孩,现在就读于灵武高中,几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了,学费同样是个大难题。见王晓花又在为自己的学费犯难,纪学军准备报考收费较低的军事院校。

“我要用十倍、百倍的努力回报她”

王晓花播种的是爱心,收获的是亲情。现在,姐弟三人都把她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记者去王晓花家采访时,看到了放假回来的纪晓微。纪晓微一边辅导4个孩子学习,一边洗全家人的衣服。原来,她在利用这有限的假期为自己挣学费,而这个临时课堂,就设在王晓花的家里。由于房子较小,屋里打了地铺。这个假期,她只回自己亲生父母那里住了两天。

这亲密无间的亲情,让人难以相信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分别属于两个民族。记者在采访中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浓浓亲情:纪晓微一口一个“老妈”地叫,王晓花向记者提到三姐弟时,开口闭口是“俺们凤梅”、“俺们晓微”、“俺们学军”。已经结婚的纪凤梅,仍然“常回家看看”,跟贴心贴肺的“老妈”吃顿团圆饭。纪晓微也告诉记者,几个月见不到“老妈”了,真的很想念。三姐弟的亲生父母,对王晓花一家更是感激不尽,无比信任。有关子女前途的大事,都交王晓花作主。

由于王晓花与三姐弟的关系,双方的亲属也都频频走动,建立起亲情。纪晓微告诉记者,有些对自己亲生父母都没有讲的话,都对“老妈”讲了。相比较而言,与“老妈”的思想沟通更多、更顺畅。由于受王晓花影响,纪晓微早在高中时就立志上师范院校,将来当一个像“老妈”那样的教师。虽然考出了不错的高考成绩,但她却只认准了师范大学,其他院校都不报。填报志愿时,她的目光始终在几所师范院校之间扫动,最后选报了东北师大。她说,我已经想好了,毕业后就回宁夏,要跟“老妈”一起献身宁夏的教育事业。纪晓微向记者承认,王晓花对她的影响确实很深,对她选报志愿影响更大:“是‘老妈’使我重生,我要用十倍、百倍的努力去回报她。”

站在记者面前的纪晓微,性格开朗、大方健谈,丝毫没有一些贫困生身上常有的自卑、内向、拘束。这也与王晓花有着密切关系。

播下爱心可以收获更多的爱心

从认识并救助纪凤梅至今已经13年了,王晓花并没有为此张扬过。是纪凤梅给灵武市市委书记的一封信,才将这一段人间佳话披露出来。市委书记白尚成深受感动,亲自赶到王晓花家看望。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今天是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来看望另一个普通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请王晓花为党员作报告。报告会上,纪凤梅也应邀讲述了王晓花的感人事迹。纪凤梅流着泪讲,在场的人流着泪听,场内唏嘘一片。

2005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就先进性教育活动到宁夏调研,王晓花和其他6人被安排在一个座谈会上发言。虽然时间限定为短短的6分钟,但这位有10年党龄的年轻党员的发言,还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人。贺国强同志关切地询问了王晓花家里的情况。当听说王晓花的爱人孙学富也是一名组织干部时,他十分高兴,一定要她转达对他的问候。在场的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流泪了,当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大力学习、宣传王晓花的感人事迹。

王晓花的报告,每场都激起强烈的反响。一次,她应银川市教育局局长张晓沛的邀请为银川市部分教师作报告。深受感动的教师们含着热泪来了个“现场捐款”,一下子就捐了13180元。满怀感激的王晓花,当即将这笔凝聚着许多教师爱心的善款存到纪晓微的存折上。她告诉记者,“这笔钱可帮我解决大问题了”。她一再请记者代她转达对这些教师的谢意。

貌不惊人、身材弱小的王晓花,有着惊人的毅力和精神、博大的胸怀和爱心。

王晓花就是一朵小花,然而,她带给社会的却是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

王晓花不是孤立的:她的愿望是与很多人共同实现的;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