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日,文化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大厦揭牌成立,新华社等国内各大媒体迅速予以报道。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宣告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正式成立,揭开了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大幕。
“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它的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国家文化安全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所涉及的广泛问题,开展全面、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在为政府文化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和理论支持的同时,培养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的文化产业战略管理和科学研究人才。”回顾这6年来走过的文化产业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历程,基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教授这样总结道。
以创新为灵魂,构筑文化产业研究的“国家开放性实验室”
“选择上海交大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并且把创新与发展确立为基地的主要研究功能和任务,显示了文化部党组的远见、魄力和对上海交大的信任。而采用共建的模式,这在国内高校科研体制的建设中,更是一个创举。所以,我们的思路是,以创新为灵魂,积极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文科学术研究的科研机制。”谢绳武教授的一番话,不仅清晰的阐明了基地工作的基本思路,而且也清楚地揭示了国家基地这6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家公认成绩的根本原因。
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持,这要求国家基地必须突破常规的运行机制,“走国家开放性实验室的发展道路”,面向社会聘请和组合各方面的专家资源和力量。2002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为基地聘请了16位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和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向他们颁发了聘书。我国一批最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文化企业家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官员赫然在列。这既解决了国家基地建设与发展的人才瓶颈,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科研体制“养人”所带来的各种弊端。而且它给基地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中长期战略研究项目、个案研究基地、学术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对基地工作的深度参与,使得国家基地的工作一下子打开了新局面。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为了推进理论的创新。6年来,围绕党和国家有关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开展研究工作,基地在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上不断创新。如关于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先进文化与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中的中国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中国文化安全的形势与对策研究,关于文化消费主义和中国文化消费、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增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变动与文化产业、中国文化资本的形成、文化产业建设债券发放、文化资本与文化投融资体系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有不少理论成果为中央有关决策部门采纳,国家基地首席专家、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教授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等级成果。
以合作为框架,建构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为了实现基地在理论上的集成创新,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大与中国社科院就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与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建立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签署了合作协议,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江蓝生分别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成立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编委会和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编辑部,由张晓明、胡惠林为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将《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列为院重点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将《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列为校985项目,共同给与专项支持。五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2002年11月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申维辰率团访问上海交大,并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了在文化产业领域里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协议;2004年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访问上海交大,签署了建立省、校文化产业全面合作关系的协议。在此期间和此后,山东济宁市委市政府等全国部分地市分别和上海交大签订了在文化产业领域里的全面合作协议。国家基地在人才培养、课题合作和联合举办论坛等领域和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战略性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建立多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程中,履行和发挥服务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参与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建设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基地工作的一个重要宗旨。6年来,基地致力于在理论研究与政策之间架起桥梁,使理论成果转化为政策;在政策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使政策更好地指导实践,以此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进步。基地成立不久,就积极着手推进研究与实践的结合。1999年12月,基地应邀承担浙江省温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州市文化局关于全面实施温州文化升位计划委托课题,承担《上海文化发展纲要》规划课题研究等多个项目。与此同时,基地还参与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论证和评审工作,参加宁波、长沙市等地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战略规划评审论证会等。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6年来,基地还应各地党委、宣传部门的邀请赴各地举行十多场文化产业学术报告会。
为国家培养人才,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突出的问题,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基地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2003年,经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批准,基地正式启动了“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首期高级研究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研究班的成功举办,使得许多省、市委宣传部纷纷要求与基地联合办班或委托基地办班。
加快高校文化产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也随之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9月上海交大基地发起并主持了“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可行性座谈会”。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地成立的第一天起,这一重要内容就被纳入了上海交大“985”建设的目标管理。目前,基地已经出版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包括《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政策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投资学》和《文化行政学》等七本,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建设体系。
6年时光荏苒,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真正地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聚焦地”。在国家进入第十一个五年发展时期,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新的伟大的开局之年的时候,我们期待着基地在我国文化产业研究乃至更大的领域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