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期间,自主创新成为许多代表和委员的热门话题,这是继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人们讨论自主创新的又一轮热潮。其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民营企业如何作为,更是话题的一个焦点。作为在市场中摸爬滚打
市场越是发展,创新越显重要。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发挥其主体作用,应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一个重点所在。当然,政府提倡创新、鼓励创新,并不意味着要扶持大批必须依靠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下去的企业,而应该发挥其在政策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的创新,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经受考验。
我国民营企业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大批初具规模的科技型或服务型的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众多分布于各行各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也快速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的初期,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但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到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领域与基础产业之中。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也日渐明显。
总体来讲,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某些人为的歧视减少,相对平等的竞争框架正在形成,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产业选择,民营企业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特征。但在某些方面,民营企业的境遇却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民营经济没有像外资那样的优惠政策,很多资本不得不以“假外资”的身份来享受外资的优惠;跟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身份待遇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诸如此类的不足之处,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空间。因此,对于民营企业,要从简单的放手发展,走向打破行业垄断和引入竞争,鼓励其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民企创新提供最充足的动力。
当然,这个“激活”的过程并不轻松,当前需要从政策、金融和技术三个方面入手。在政策上,鼓励创新时应该打破所有制的壁垒,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论其所有制形式如何,对它们予以补贴,如采取较低的银行利率或是优惠政策等,以鼓励最初进入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企业。在金融上,为了应对日益强烈的国际竞争,对于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不论其属于哪种所有制都给予重点支持,对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要营造关心、扶持的金融环境。在技术上,可以建设开放式的技术研发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在表面看来可能是技术的发明或利润的增长,但在深层,其实包含着理念、制度、政策等多方面变革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