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德华人专家为祖国建言献策

2006-03-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我有话说

3月25日,中国驻德使馆的会议室里汇集了数十位旅德华人科学工作者的精英,他们均是德国名牌大学的华裔教授、著名科研机构的华人学者和在各大公司任职的华人研究人员。很多学者都是德国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项目研究负责人或科技专利的发明者。大家聚集在一起,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讨论和研究如何更好地落实科技大会精

神,为发展祖国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献计献策,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马灿荣大使首先作了题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发言。他以翔实的数据谈到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毫不隐讳地谈到约束中国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分析了德国科技的优势领域,提出了德国科技发展和政策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方面。德国汉堡大学最高级别教授张建伟长年从事并领导该校机电合一、自动控制、智能机器技术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德国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张教授从德国跨学科和新学科的角度谈了德国科技的一些优势领域,介绍了从服务机器人到个人机器人这一综合高端信息与机电技术的新领域情况。张教授建议,要组织多学科的科技人员交叉创新,做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并举,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重视技术集成,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柏林技术基金会的权忠宪博士发言谈到,德国在世界上较为优先的领域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卫生、环保、新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地球科学等。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强大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在许多领域,应用研究几乎与基础研究同步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存在着一种纽带关系,因此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很快。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互相脱节,尚未成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因素。

在德国弗朗霍夫学会工作的张今瑜女士接着这个话题详尽介绍了德国研究与应用机构的主体。德国拥有一整套结构完善、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科研体系。高等院校、独立研究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是德国科研体系的三大支柱。德国共有300余所大学及专科学院,它们既是一支很强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队伍,又是培养科研后备力量、保证科研力量不断更新的重要基地。德国独立科研机构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资助的非营利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马普学会、从事应用研究的弗朗霍夫学会、从事综合性跨学科战略研究的16个国家研究中心以及84个“蓝名单”科研机构。其中马普学会和弗朗霍夫学会是两个典型代表,它们是德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领头羊。

在一整天的座谈会中,与会专家学者发言踊跃,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海外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敞开思路,积极参与,为祖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言献策,为中国科技合作发展出谋划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