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山东临沂市,人们惊喜地发现,斥资26亿元建设的5000亩临沂大学新校区,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观。在仅仅一年多时间内,有32万平方米建筑项目建成投入使用,8000名学生入住,实现了建设质量和速度的新突破。
大学校区吸引了中央、省市领导和专家前来视察、参观;剑桥大学、纽海文、加
临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有着1000万人口的大市,为何要投如此巨资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兼任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的现任临沂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同文,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临沂市人均GDP比山东省平均水平低40%;每千个劳动人口中大学毕业生的拥有量比山东省平均水平低40%;当年就业人口中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山东省平均水平低40%。只有消除了后两个40%,才有可能消除第一个40%的差距。
迅速崛起的临沂,对各行各业人才非常渴求,特别是经济、金融、外贸等方面的人才更是紧缺。曾经有一家外贸企业想参加一个国际贸洽会,竟然从全公司挑不出一个合适的谈判人才。某县一把手调走,市里想从几个副职中提拔,却发现几个副职中竟没有一个有正规“大本”学历。
“还有一个动机就是解决百姓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徐同文说,“老区人口1000多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地区。但是,老区百姓上大学的比例却是全省最低的。”据临沂市两年前的一项统计,临沂年龄25岁以上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的数量仅为400人,大大低于全国500多人的平均数。
2001年初,临沂作出了“以临沂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临沂综合性大学”的重要决策。市政府把六处候选校址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全市有数十万人踊跃参加了此项活动,上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下有背着书包的儿郎,其关注、投入的热情,令人感动。
2004年5月,临沂大学建设工程开工后,驻地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临沂大学建设,舍小家、顾大家,先后拆除工矿企业243家,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5个村、2969户、7200多口人须整体搬迁,牺牲家园40万平方米,拿出土地支持大学建设。
在临沂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临沂师院的领导班子肩上的担子也不轻,他们的办学思路必须尽快转变,还要在迅速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谈到抓教学质量,院长韩延明说:“新校区的建设我们不用花一分钱,所有的建设资金全部由市里筹集,我们的经费全部用到了抓教学质量上。自2003年以来,我们每年光用于课程、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学生直接学习资源建设的经费就在6000万元以上。现在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临沂师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临沂师范学院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对办学体制、课程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等进行了全面创新,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特别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和服务功能等方面为临沂大学的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本专科专业达到123个,涵盖了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在校生达到31000多人,办学规模跃居山东高校第三位。在1900名职工中,博士、硕士达到800余人,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教学仪器设备价值达到1.6亿元,增幅居山东高校第二位。学校创建了“本科教学质量建设体系”,该体系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质量,专升本考试成绩多年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生考研过线率达到45.6%,被评估专家组誉为全国新上本科高校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