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杨贵同志住院,老惦记着去探望他。杨贵同志是多年前我就认识的、心里十分敬重的一位老同志。他当年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领着十万大军,咬紧牙关,勒紧裤带,硬是在山势险峻的太行山腰间围上了一条青玉带――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在我的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震撼力。
我一走进病房,杨贵
其实,杨贵同志是一个既大度又很严谨的人。他身上有着共产党员光明磊落、坦荡朴实、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宽阔胸怀。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月里,曾经在他身上笼罩过一层阴霾,尽管那些构成阴霾的言辞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但久久存在,未被驱散。一些熟识杨贵同志为人的同志和朋友都为他感到委屈,甚至不平。但是多少年来,他心里不存怨艾,始终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1976年以后,他在新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后来他虽然退居二线,仍竭尽着余力。不管是在他长期工作过的林州,还是在毗邻的山西省哪一个水利工地上,别人有所请求,他迅即赶到,全身心地扑向工作,一如当年在修建红旗渠工地时那样……
我们大家都熟悉一张照片。那是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红旗渠精神展》以及在一些画册或其他场合屡屡见过的:杨贵穿着一领白衬衫,一条布长裤,在曙光初现的时刻,领着一支修渠队伍走在去红旗渠工地的路上。他扛着铁锹,精神焕发,满怀着信心,这就是当年那位年轻的(那时他也只是30岁出头吧)林县县委书记。在共和国成立后最艰难的20世纪60年代时期,顶着缺物资、缺资金、缺粮食,外加巨大的政治压力(红旗渠上还是不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存在着巨大分歧),他和他们迎着曙光走来了。对他来说,对他率领的这支队伍来说,似乎人间一切困难都可以踩在足下。他们硬是横下一条心要把滔滔的漳河水牵到林县的崇山峻岭上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豪迈,一种什么样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气概!队伍里还走着探险英雄任羊成,走着英勇善战的铁姑娘队的姐妹们……这张照片曾经感动过多少人!想想当年多少个挑灯夜战的黑夜和露水打湿衣襟的黎明,想想英雄任羊成高悬半空,手举铁钎,在挑着悬崖上的险石,再想想红旗渠通水后给林县人民带来多少福祉,每每凝视着这张照片,总是能让人感动得眼眶湿润起来。
杨贵同志是当年十万修渠大军的主帅,但他又是这支大军中极为平凡、普通的一员。在他身上,你找不到一点特殊化的影子。除去开会、筹划、指挥等公务外,他和民工们一起出工地,一起抡锹头……红旗渠工地上总是能找到他劳动的身影。他是把自己的心掏给这块工地了,他也是把心掏给林县普普通通的父老兄弟姐妹们了。
书记把心掏给林县的父老兄弟姐妹们,林县的父老兄弟姐妹们也同样把一颗颗热腾腾的心掏给了自己的书记。杨贵同志离开林县已经许多年了,但是林县的父老乡亲还是惦记着他,挂念着他。1994年我出差去林州(那时林县已改名为林州),住在市委招待所,巧遇杨贵。他是在头天到林州的。只见杨贵同志的房间里人出人进,好不热闹。这里面有干部,有普通老百姓;有男,有女,有年轻的,也有上岁数的。开始我想,这也正常,老杨毕竟多年没有回来了,短不了有人来探望他。但是我后来听到的故事,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原来,杨贵同志那次回林州的消息被一些热心人打探到,十里八乡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奔走相告,许多人都往林州市里赶:“看看老杨去!”那时候山村里又没有手机,真不知道这条消息怎么一下子会传得那么远,那么快。不仅是城区周边的村子,连远在几十里地外的大、小、石板岩等深山坳里村子的老汉老婆都赶来了。这些可敬可爱的乡亲们中间,其实真正认得和见过老杨的数不上几个。但是人们风尘仆仆、路远迢迢赶到市里,就是为了一睹当年那位修红旗渠的领头人的风采……这是一种什么感情,真是金子般贵重的感情。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他们看干部是最公平不过的。干部给他们干过什么好事,他们都牢牢铭记在心。认识杨贵的也好,不认识杨贵的也好,许多人心里都系着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我端详着杨贵同志,在这位忠厚、朴实的长者身上散发出来一股精神,这就是我们党最宝贵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和人民群众之间那种血肉联系、鱼水关系是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所应该具备的可贵品德。这就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靠着这股子精神当年修起了迄今依然为中国人民骄傲自豪、为世界人民钦佩叹服的红旗渠,现在我们仍然要靠着这股子精神,来建设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红旗渠精神展》在不少城市里都展出过了。但是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永恒的召唤,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力量的源泉。它哺育伟大祖国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们,将世世辈辈传承下去。
二○○六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