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北省省属高等院校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位于晋、冀、蒙交汇区的张家口市,这里是首都北京的北大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1995年才部分对外开放。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张家口得到西部政策的
作为晋、冀、蒙交汇地区惟一的综合性院校,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党委审时度势,确立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建设现代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三年来,学校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调整、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2月,学校获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这是学校自2003年从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全面转变后,又一次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且填补了晋、冀、蒙交汇区研究生教育的空白。
高昂龙头
河北北方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创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进学校快速发展。
学校依托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力争在生命科学、农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成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基础。目前,学校有3个省级、14个院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医学为龙头、农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两翼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淋巴微循环学研究,其发展方向为研究与防治危重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药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目前正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资助下,进行天然药物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病原生物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该学科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用药选择,为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抗感染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前景。“临床检验诊断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该学科为2002年省级精品课程,现正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资助下,开展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获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中国古代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史记》研究、《汉赋》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数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研究方向不仅可以丰富和促进典型群基础理论的发展,而且在信息论与通讯领域中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40多项,获奖30余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承担国家及河北省“八五”至“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任务,创建了河北省惟一的国家级试区―――张北试区。主持和主研的科研课题获省长特别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此外,耳鼻咽喉科学为临床专业的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等学科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学校在合校之初就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方针,强化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先后制定人才培养引进政策,设立人才培养引进专项资金,围绕重点学科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资金投入、岗位津贴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加强人才工程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以事业凝聚人、以政策待遇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氛围,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队伍。
学科基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为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积极争取日元贷款,建设起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同时,学校也拥有配套齐全的办学设施。建有藏书142万册的新型现代化图书馆;建有数字化外语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建有配置高的现代化计算机教研室和高速校园网络系统以及功能齐全的学术报告厅;配备了30个设施先进、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学校在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三个平台”:一是出台了科研经费配套管理办法,建立青年科研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和青年教师入站科研培训制度,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平台;二是在加强实验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成立了5个专题研究室和11个研究所,购置了电镜、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三是加强校园网建设,购置了CNKI数据库(拥有7000多种学术期刊)、SPRINGERLINK数据库(1400多种外文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700万册电子图书),以及美星外文数字图书馆系统(18万册外文图书),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信息平台。
服务地方
在服务社会方面,学校以重点学科为支撑点,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优势,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探索出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面向生产搞科研。学校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张北旱作农业综合试验区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试区粮食生产由过去亩产53公斤,人均收入217元,分别增加到135公斤和1060元。试区的科研成果,涉及种植业、畜牧业、草业等许多领域,对整个冀西北农牧业生产发展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8项子课题研究均居国际先进水平,直接经济效益达2亿多元。试区的4项成果被列入张家口市政府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其中“高寒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结构与资源高效开发技术体系”探索出一种新型的高寒半干旱区经济发展模式,该成果获2002年省长特别奖。
转化成果出效益。杨正教授培育的“塞北兔”现已发展到3个品系,分布全国26个省市,仅张家口市年养殖便有约160万只,年经济效益达3200万元,杨正教授被农民誉为“兔财神”;全国知名养禽学专家朱元照教授主持的“冀育自别雌雄蛋鸡慢羽系的育成与配套应用”研究课题,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河北省畜牧界的最高奖项。
科技推广送技术。1999年以来,学校共为全市农村培训村支书、村青年技术骨干1800余人;为坝上地区利用冬闲举办医疗和农业技术培训班150余个,培训各类人员5.6万余人次;发放培训教材及技术资料18000余份。仅错季蔬菜生产一项技术推广,便彻底改变了坝上地区不能生产蔬菜的历史,使坝上地区成为京津生产优质绿色蔬菜的基地,使农民摆脱了贫穷,走向富裕。
深入基层搞服务。学校先后派出80多名医疗、农业、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深入全市县、乡、村生产一线,从事医疗支农、科教兴农等扶贫工作。如郭宝艾教授长期进驻坝上农村搞科技开发与扶贫,他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向农民传授致富经验,提供致富信息,科教兴农和科技扶贫工作效果明显,受到了国家、省、市的多次表彰,被坝上农民尊称为“扶贫状元”。学校还帮助张北县、康保县等11个自然村脱贫致富,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两次荣获“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服务奖”和省、市“扶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硕果累累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的学科建设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学科生长上,一批高水平学科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学位点的创建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校从2003年合校到现在,本科专业由11个上升到32个;省级、院重点学科增加了9个。这些省级重点学科还成为学校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重要支撑点。
在科研创新上,学校五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科研课题298项,近三年科研经费达1125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965篇,并有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68部;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应用成果获国家专利。在河北省科技厅公布的省属20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2004年承担国家和省自然基金项目排名中,学校承担项目列全省第11位,发表论文数居第12位,成果完成率及成果水平评估位居第5位。
在师资队伍上,学校的师资队伍在规模、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学术建树和学术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739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等多人;有上百名教师被评为省市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拥有国外访问学者、归国人员多人。一支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代表的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推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近五年,有18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省教学成果奖。由大学生科协出版的《大学生科研论文集》获2004年度河北省大学生创新成果大赛一等奖;数学系建模小组获河北省大学生建模大赛二等奖。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医学类检验专业和农学类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呈现出十分强劲的发展态势和潜力,自身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正朝着现代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目标昂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