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洋农嫂对话

2006-03-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李力 本报记者 马晓毅 我有话说

初春的比利时米其林农村,沃野纵横,森林茂密,树枝头上已经开始露出嫩绿红芽,肥沃的黑土地上,农机轰轰作响,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记者从安特卫普返回布鲁塞尔的路上,被这极像东北三江平原的景象吸引,突然想去了解一家农户,看看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车子驶下国道,拐进一条农田道路,随机来到了一处农

舍前。随着家狗的狂吠,一位约有50岁上下的洋农嫂走了出来。她身材健硕,脸颊黑红,脚着高腰胶靴,上面沾了不少泥,双手壮实黑粗,一看就知是勤于劳作的人。身上带有的浓浓田土气味与我国农村北方春天土地的气味是一样的,闻着这种混合着土地和农家肥的气味,令人相当亲切。

洋农嫂叫瓦赫特丝,她热情开朗,听说是中国记者,微笑的脸上写满了惊讶。围绕着比利时今日农村,记者与瓦赫特丝太太有了下面这些有意思的对话。

记者:能介绍一下您的家庭吗,您家有多少土地?

瓦赫特丝:我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儿子已经工作了,下班回家还帮助家里干些农活。女儿正在高等职业学院社会秘书专业学习。丈夫是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家有18公顷土地(约270亩),6至7公顷种玉米,4至5公顷种小麦,4至5公顷种土豆,1.5公顷种甜菜,还有两公顷种辣椒等蔬菜。

记者:这些土地都是谁来耕种,每年收入有多少?

瓦赫特丝:这些土地平时都是我和公公、母亲来打理,农忙的时候请专业公司来收割、耕种。家里有两台拖拉机,有三处仓库。公公和母亲都已经年逾70,但身体还硬朗,每天开着自己的汽车来我这里上班。我们家的收入,和城里人差不多,家里有三辆轿车,一辆摩托车,现在住的这处房子是租的,由于家里的地在这附近。在别的地方我家还有地和房子。每年我家的农产品收入这一块(说到这里,瓦赫特丝太太仰脸算了好一会)大约每月平均税后约2500欧元,每人约合600多欧元(这个收入,如果不算她丈夫的收入,在比利时应算比较低的,比利时人均月最低收入约在800欧元),加上丈夫的收入,还可以。

记者:您有社会保险吗,病了怎么办,老了以后有养老金吗?

瓦赫特丝:(谈起这个问题,瓦赫特丝露出愤怒的表情。)政府人员太多,我们上面有三级政府,要交很多的税。我们有医疗保险,也有养老保险,现在每个月我们都要交重税,65岁以后,我才能享受养老保险,每月政府给我发600欧元养老金,这很少,只够糊口,我现在还得多挣点钱。养老金的多少根据你现在交的养老保险金的多少来定。

记者:我们看到你们这里有许多地方在建工厂、住房,还有大片的森林,你们的土地很肥沃,人口也很密集,如果政府和企业占用你们的土地,他们是如何与你们交涉的?

瓦赫特丝:我们的地很少,现在越来越少,我们很发愁。政府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如何解决占农户地的问题。占地就要付钱,工厂占地更贵一些,新的住宅,植树都要占地,地是越来越少了(说到这里,瓦赫特丝摊出双手表示很无奈)。

记者:既然这样,如果让您选择,您是愿意到城里居住,当一个城里人,还是继续住在农村,当一个农民?

瓦赫特丝:我们在这里住了19年了,孩子都是在这里长大的。尽管我们无法像城里人一样出国度假,晚上去听歌剧,上咖啡馆,尽管我也担心天气不好,庄稼遭灾。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农村,这里更自由,心情更开阔,空气也不像城里那样有污染。

(摄影马晓毅)

瓦赫特丝太太与她的儿子

瓦赫特丝太太的住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