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远为乡亲们跳好“安代舞”

2006-03-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美丽的蒙古族姑娘安代不幸得了一种怪病,年迈的父母四处为她求医问药。一天他们来到了库伦旗草原,突然勒勒车车轴断裂,望着昏迷不醒的女儿,老两口焦急万分,仰天长叹。附近的牧民纷纷赶来,一边帮着推车,一边围着姑娘,扬起洁白的哈达跳起了舞蹈,人们齐声喊着:安代!安代!奇迹发生了。安代姑娘在人们的呼唤声中苏醒过来,

病一下好了。她跳下车和大家一起欢快地跳起舞来。从此,这种饱含着祝福、吉祥、追求美好生活的舞蹈取名为安代舞,成为蒙古族的第一舞,库伦旗也成为安代舞的发源地。

如今,在安代舞之乡库伦旗,人们把一位为百姓造福、改变赤贫、带领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村党支部书记称为“永远为乡亲们跳安代舞的好干部”。他就是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哈图他拉嘎查党支部书记乌日塔白乙(汉语长喜)。

新愚公让千亩盐碱滩变良田

3月25日,记者第一次见到乌日塔白乙就大出意料。54岁的人怎么又黑又瘦,满脸皱纹,又戴了副眼镜,远没有想象中蒙古汉子的彪悍和力量。他同村的连襟告诉记者:“他被累垮了,从1989年担任村支书以来,为了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没有过一天消停日子。为了抗洪保庄稼,他跳进洪水中当人体沙袋;为了打井,他把自己家的棉被拿去护井;为了资助困难户,他欠下了2万多元外债。他2002年得了食道癌,手术后11天就回村埋自来水管。原来他挺壮实,145斤,现在只剩下90多斤。”

乌日塔白乙所在的嘎查北面是连绵的科尔沁沙地,南面是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当地有句顺口溜:黄沙滚滚天上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草场农田被沙埋。人穷地劣生态恶,十年当中九年灾。

贫瘠土地禁锢了村民的心,多少年来他们不再指望地里能产出什么,他们甘于贫穷,没人想其他的出路。乌日塔白乙不信这个,他决心要改造盐碱滩,向盐碱滩要地,要粮食。他们像愚公移山一样连续4年苦干,使2000亩盐碱滩变成了良田,全村的基本农田由2700亩增加到5880亩,人均基本农田由3亩增加到8亩,从没有水浇地变成人均3亩。亩产也由8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粮食的村民喜笑颜开,他们看到了希望。

种养结合才是农村的出路

走进哈图他拉嘎查,全是砖瓦房。旗里的干部介绍,10年前这里都是走风漏雨的土坯房。现在,村里一个大型的奶牛场里有100多头牛,挤奶全用机器,标准的自动化奶站。场长黄树权告诉记者,我是村里引进的第一个“外商”,是被乌支书死皮赖脸拉来的。

乌日塔白乙说:“温饱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光靠农业是绝对不行的,它解决不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问题。蒙古民族有养牛、养羊的传统,要抓养殖业,科学养畜,种草养畜。”2000年乌日塔白乙带领村民开始退耕还草,下决心养奶牛。现在,哈图他拉养牛已发展到800多头,高产奶牛有60多头。全村每年出栏100多头,仅养牛一项全村每年收入30多万元。

现在,全村人均收入已达3200元,乌日塔白乙说:“再过2年,人均收入可达8000元。”

没有知识就没有未来

只上过初中的乌日塔白乙现在是“农函大”学习班的学员。他说:“我们这里最大的问题不是自然条件的恶劣,而是村民没有知识。提高村民素质是我最紧要的事。”

刚当支部书记时,村里的学校是5间破土房,摇摇欲坠。学生只好挪到五保户的家里上课,后来校长又领到自己家里上课,一上就是一年半。1991年乌日塔白乙下决心要建一个好学校。

村里没钱,村民也没钱。乌日塔白乙就到旗教育局争取支持,三番五次地去,教育局的人说没见过这么厚脸皮的人。“脸皮厚算什么,为了孩子,我连脸都可以不要。”乌日塔白乙硬是争取到了盖学校的钱。

有12间标准教室的中心小学建起来了,孩子们上学再不用东跑西挪。全村孩子的入学率100%,先后有35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和中专。

乌日塔白乙还创建了嘎查文化室,建立了农牧民培训中心,订购了上千册各类图书和报刊杂志。每到农闲季节,经常在这里举办学习班,向群众传授种养殖实用技术。还经常组织开展球类、棋类比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乐观的他最喜欢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高亢而嘹亮,祈福的安代舞当然更会跳了。有人说,他每天奔波在乡亲们之间,就是在跳安代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