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吴侬软语”加“才子佳人”的越剧迎来了百年寿诞,其发源地和兴盛地的浙沪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陆游与唐琬》、《五女拜寿》等一批优秀剧目的展演和茅威涛、赵志刚等越剧明星的献艺,让海内外的越迷们又一次大饱眼福。
近年来,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越剧突破语言及地域的界线,在广袤的北方,甚至在
我国目前约有360多种地方戏,就数量而言堪称世界之最。以乡音演出的地方戏,或如黄钟大吕,或如小桥流水,为我国戏剧百花园增光添彩,并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时俱进创新出精品
近年来,许多地方剧种本着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大胆开拓创新,突破本剧种的局限,借鉴和吸收其他兄弟剧种乃至话剧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剧种表现力,推出一批艺术精湛并符合当今审美的精品剧目,如川剧《金子》和《变脸》、闽剧《贬官记》、越剧《陆游与唐婉》、昆曲《班昭》、福建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豫剧《程婴救孤》、苏州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等均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河北梆子《钟馗》、粤剧《驼哥的旗》和《花月影》、黄梅戏《徽州女人》、宁波甬剧《典妻》等也在艺术上获得重大突破。这些剧目,不但获了奖,最重要的是均经受了市场和观众的检验,其中《一二三起步走》已演出了上千场,从而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谈到近年来的地方戏所取得的成就时指出,地方戏作为舞台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歌舞演故事”,而这又与目前世界上所流行的音乐剧有共通之处。因而很多地方戏面对开放的世界,除努力开掘自身的歌舞功能外,还积极吸纳音乐剧的某些元素,融入戏曲艺术中,如云南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而剧种推出名角,名角拉动剧种从而使剧种因名角的魅力而焕发出异彩,也使很多地方戏突破了地域的限定而影响日趋扩大,如茅威涛之于越剧,沈铁梅之于川剧,韩再芬之于黄梅戏等。出戏出人才,使地方戏曲的影响日趋扩大。
我国还有很多稀有剧种,一些剧种只有一个剧团,被称作“天下第一团”,实际上是“天下唯一团”,如宁波甬剧、内蒙漫瀚剧、山东柳子、山西耍孩儿、河南宛梆腔、福建梅林戏等。这些稀有剧种近年来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展生产自救,不时推出新作而令人惊喜,如宁波甬剧团据左联作家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典妻》,获中国戏曲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并为探讨地方戏向现代化和都市化迈进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山东柳子剧团创作演出了大型新编历史剧《风雨帝王家》,此剧不仅让人领略到“东柳”的艺术魅力,还获得了良好的票房,主演陈媛也由此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2001年5月18日,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自去年起,国家每年拿出一千万元扶持昆曲,这对于处境维艰的昆曲剧院团来说,无疑于雪中送炭。
我国目前共有6个昆曲剧院团和一个昆曲传习所。近年来,这6团1所整理改编的《牡丹亭》、《桃花扇》、《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等戏和新戏《班昭》等,在海内外好评如潮。他们还深入大学和中学进行昆曲普及性、公益性演出,去年共演出251场,观众总人数达19万人次,受到院校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去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昆曲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优秀传统折子戏录像工作、昆剧编剧培训班、昆曲旦行演员培训班及昆曲赴海外演出等活动,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刘宇宸表示,如果说国家扶持是输血的话,那么剧院团还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使昆曲艺术真正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蔺永钧认为,昆曲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具有600年传统的昆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是要创新剧目。50年前,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这个剧种,如今昆曲要发展,就要创作新剧目。去年上海昆剧团的《一片桃花红》、浙江昆剧团的《暗箭记》、湖南省昆剧团的《湘水郎中》都是新创剧目,北方昆曲剧院的《百花公主》等均为传统整理改编剧目。二是要创新版本。去年白先勇与苏州昆剧团合作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在整理改编老戏上可以多借鉴这种尝试。三是创新演艺。近年来苏州研发昆曲舞蹈,如与昆剧有机结合起来对昆曲的发展将十分有利。四是要创新机制。
民营剧团山花遍地艳
在河南,王红丽率领的小皇后豫剧团远近闻名。这一民间职业剧团成立10年来,每年演出300多场,该团创演的《风雨行宫》演出上千场,新戏《铡刀下的红梅》入选2005至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部提名作品,王红丽本人也两度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民营剧团的佼佼者。
民营剧团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有3000多家民营剧团。如浙江省注册民营剧团有485个,该省越剧发源地嵊州市(嵊县),常年性越剧演出团体有101个,从业人员3600多人,全年演出35000场左右,年收入达8000万元。这些民营剧团面向市场,深入农村基层,哪里需要就送戏到哪里,成为戏剧发展中的一支异军突起的奇葩,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刘祯认为,民营剧团的出现,既是对农村演出市场的补充,同时也对专业剧团带来体制和市场上的竞争和促进。
“还戏于民”的民营剧团越来越受到重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湖南省率先发起举办“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如今已举办8届,并成为由文化部牵头的全国性的民间职业剧团展示成果、交流切磋的艺术平台和盛大节日。民营剧团的剧目质量也在逐渐提高,许多优秀剧目多次进京演出。民营剧团也有好角儿,颜永江、孟科娟、王杭娟、肖雅、刘莉莎、武凌云等多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地方戏之繁荣,民营剧团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