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赤水河畔“红军渡”

2006-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桂廉 徐冶 柳路 我有话说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一举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和川黔地方军队的围追堵截,跳出包围圈,挥师北上,被称为毛主席用兵的神来之笔。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赤水河边的红军渡口如今是什么样?那里有了哪些变化?记者日前来到贵州省习水县的土城镇和赤水县的元厚镇采访,两镇均依傍赤水河,都是红军一渡赤水时的

渡口。

作好红古绿文章

土城镇建有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在这个汉代建县的历史名镇上处处保留着当年红军的遗迹。

四渡赤水纪念馆在小城的一角,馆虽不大,但全面地介绍了遵义会议前后和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看后颇令人受教育。该馆已建多年,为了更好地教育后代,习水县已决定在小城的另一角改建新的纪念馆,采用现代技术,以更好的让那段历史警醒后人。

土城镇历史源远流长,在清、民国年代,由于水运发达,这里是川盐南运的重要渡口,曾是商贾繁华之地。镇中心一条曲折的石板路两旁,如今还留下两座著名的遗址:船帮、盐号。船帮是往来船主、头目聚会的地方,盐号则是盐到后存放和销售的地方。两座建筑房屋高大,建筑也很精美。走在建筑内及天井中,观者仍可感到当年的气势。后来,随着公路、铁路的兴起,河运弱化,土城镇已失去了原来交通枢纽的地位,没有了当年的繁华。

在小镇中心街的两旁房屋,有的已破旧,有的已经过维修,但这些房屋多挂着1935年1月红军住过的红色标牌。有一家门前的标牌写的是朱德同志住过的旧址,分外引人注目。如今这里的主人曾老汉已60多岁,他的儿子曾文练是镇上的干部,一家五口生活得很幸福。对朱德同志曾在自己家里住过,曾老汉一家很自豪。陪同我们参观的朋友介绍,曾家的房子较宽敞,在镇上读高中的一些农村学生曾在他家借住过,而这些学生中先后有5人考上了大学,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土城镇主要产业以前是蔬菜、水果、农业,2000年后镇党委决定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红、古、绿产业,红指发展红色旅游;古指作好古镇文章;绿指发展绿色农业。这一指导思想已初见成效,该镇党委书记罗永赋说,他们的人均收入已超过2000元。

朴实的“渡口”乡亲

元厚镇属赤水市,相比土城镇元厚镇显得现代些,镇下是赤水河,一条公路穿镇而过,可能由于这样的交通优势,小镇显得比较繁华。

记者来到当年红军的渡口,只见河岸陡?,河面很宽,眼下虽不是丰水期,河水滚滚而来,流得仍很湍急。对岸树立着一座“红军渡”的石碑,“红军渡”三个大字为鲜红色,远远望去十分醒目。当地同志讲,当年红一方面军在林彪的指挥下,正是在这里一渡赤水。

当年红军渡河没有桥,借来当地的民船和老乡家的门板搭成浮桥而过。此间的老人还能说上一段当年渡河的故事。如今由于这里已建桥,渡口的遗迹已不明显,若没有那块石碑,很难再被认出。老渡口旁建的一座大桥成为联接两岸的枢纽,因此也显得格外繁忙。由于对岸的村不大,所以桥上往来的车辆很少,多是行人。无形中,大桥、桥头成为当地百姓聚集贸易的地方。

记者来到桥头,只见人声喧闹,卖蔬菜、食品、药材、日用品等等的小摊一个连着一个。走到桥中,还看到一位卖书籍、光盘的,记者问摊主生意怎样?他笑道:一般。

桥那端是几个理发摊,一个头包布巾的老汉舒适地坐在一张旧椅子上,仰着头让那理发师傅刮着脸。待记者从桥头转回时,看那老汉已理完发。

记者上前搭话:“您老多大年纪?”

老汉费力地听明白了我们的问话答道:“六十多了。”

“红军当年在这里过河的事您知道吗?”记者问。

“怎么不知道?”老人来了兴致,很高兴地指指渡口,又指对岸的山路说:“红军过河后就是沿着那条山路北上的。”

“您老现在日子过得怎样?”老汉略显满足地说:“还可以。”

记者观察来来往往的人们,衣着朴实,有的身上还沾着泥点,从他们相互交谈中,可看到他们对生活还是满意的。

建设好这片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元厚镇的党委书记王必治是位壮实的汉子,脸上晒得有些黑。说起话来一板一眼,他是县农业局下派来的干部,到这里工作已有3年。

说起元厚镇的情况,王必治如数家珍。他说,元厚在清代是运盐重镇。四川提督丁葆贞就是在元厚4里外的一个小村接到清帝昭书,命他打通赤水通向云贵两省的运盐水路。尔后,元厚镇曾繁华一时。

他说,当年,红军长征在这里一渡赤水,也给这里的群众洒下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红色种子。如今,元厚虽然没有早年的商业优势,但我们从实际出发,发展竹、果、畜、药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他指着对面的山顶说,七八十年代这里曾砍伐了大量木材,近年来,我们已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倡导群众种树护树保护生态环境。如今,树木已长起,山不再裸露,更可喜的是这一带的土质十分适宜种龙眼,结出的果实只是核稍大,品质一点不次于福建所产,因此,这又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门路。在四个产业的支持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人均收入已达2400多元。

王必治表示,我们将继承红军长征的光荣传统,建设好这片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实现革命前辈的理想,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小康的日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