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数年,教育界同仁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但语文教育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在此时,一群东北农村初中生,自编的作文集《田野上的小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农村孩子的声音:《为啥不修这条致富路》、《社主任,你别绕着走》、《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大坝
这群孩子的老师是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李元昌。这本作文集收录的是1985年以来,吉林省榆树县秀水乡第二中学连续三轮教改实验的学生作文。
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是作文和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这群孩子的作文不仅没有脱离生活,而且积极地参与了生活。孩子们经常把自己写的一些关系村民生活和乡村发展的文章,寄到县乡广播站播报,这在当地传为佳话。当我们倡导课程改革新理念,寻找语文教改出路的时候,十几年前绽放在东北黑土地上的这一束“田野小花”,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另外一个视野――现实社会生活。
由此,联想到目前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诸多争论,一个想法逐渐清晰起来:生活,也许是语文教育回归的一支路标。
教育的生活之路有国内外前人的足迹可寻。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起了“日常生活作文”运动,主张儿童以及青年用当地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受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平民教育改革潮流,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实验运动。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南京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自述:“‘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也是现代教育思潮中的中流。我从民国六年起便伴着这个思潮到中国来。八年的经验告诉我说:‘此路不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没有‘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在前,绝产生不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但到了‘教学做合一’理论形成的时候,整个教育根本改变了方向。这个新方向是‘生活即教育’。”他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历史使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对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仅就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资源”而言,生活是语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教育自古就有“读无字之书”的说法。阅读自然、社会、人生与阅读书籍相辅相成。阅读书籍,是与他人对话,汲取他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阅历,引起心灵的共鸣;阅读现实社会,是与自我对话,沉淀自己的阅历,是心灵的自悟自省。
《田野上的小花》再次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生活即教育。
《田野上的小花》吉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