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刘庆邦的写作是贴着地面的写作,其实,这个说法不太确切,他的写作可以说是在地层深处的写作。刘庆邦最为关注两大人群:煤矿工人和农民。他最近问世的长篇小说《红煤》,就是反映矿工生活的。他把人性放到地层
其实,煤矿只是这部小说发生的背景而已,作家的着力点还是在于对人物灵魂深度的呈现。用刘庆邦的话来说,是“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小说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塑造了一个于连式的人物――宋长玉。作家敏感地抓住了当代一个重要的话题,即作为一个农民,在成为一个城里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心灵的激荡和人性的变异。小说描写的时间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初。在80年代中期,农民工和正式工的待遇差别很大,作为一个农民轮换工,靠自己的努力转正的机会微乎其微。也许,最为便当稳妥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有非农业户口的对象。知识赋予了高中毕业的宋长玉以行动的力量,他大胆地给矿长的女儿写了一封又一封信,挖空心思约出矿长的女儿一起去游览红煤厂的美丽风光,可是他的目的被矿长识破,结果他被矿长借故开除了。宋长玉坚决不回老家,因为回家就是对自己农民身份的认同。当宋长玉成为矿主后,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身份,于是借一次县升级为市的机会,花钱为自己和妻子买了城市户口,在城里买了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对阻拦自己达到目的的矿长进行了报复。作家并没有将人物简单化,在宋长玉身上,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分为魔鬼和天使两部分。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农家子弟,宋长玉在突破卑微、贫困的农村身份,迫切要成为城里人的心情,寻求人生出路的追求本身,还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应该加以肯定的,这是每一个新时期的农村青年都梦寐以求的理想,只是宋长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当宋长玉发达以后,将在底层所受到的压抑转化为一种恶意的报复,这就写出了人性中受扭曲、疯狂的一面。
除了对人物的成功塑造、对人性的深刻体察,《红煤》还触及到当前引起我们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还写到了小煤窑对煤炭资源的不合理采挖,对挖煤引发的环境破坏怀着深深的忧虑。小说中红煤厂村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隐喻。昔日的旅游胜地红煤厂村山清水秀、泉水叮咚、水鸟成群、荷花满池塘,因为煤矿的无节制开采,如今却变得水源枯竭,鸟类绝迹,树木死亡,连村民生活用水都发生了困难。红煤厂怎样面对自己干涸的未来?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如今何在?作家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关注,倾注了极大的人文关怀。这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追问,与对人的灵魂的探求一样具有深度。
《红煤》延续了刘庆邦一贯的细腻风格。细节是刘庆邦运用得最为成功和娴熟的叙述手段。《红煤》中的细节描写俯视皆是。小说开头部分矿工洗澡一节,对于宋长玉在井下劳动了一天后如何洗去自己身上的煤尘的细节,用了6000多字加以描绘,使我们几乎能够充分触摸、体悟到煤矿生活的“体温”。丰富的细节其实来自于对生活的熟稔。试想一个从来没有下过煤矿的人,他绝对不能这样精微地呈现矿工生活的细节。丰富的细节还来自一个对艺术极度敏感的心灵,来自作家对生活的热爱,来自作家的悲悯情怀。
《红煤》让我们听到了煤层深处人性的呐喊。从漆黑的采煤掌子面,有一束极强的光焰摇曳着上升,穿越厚实的煤层喷薄而出,那光焰由作家内心涌动的火热和激情熔铸而成。这些沉睡在地下上万年的黑色的神木,因之具有了红彤彤的生命。
《红煤》
刘庆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