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是老师照着书本满堂灌,现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老师则是引导者。”3月30日,刚刚上完新课程实验公开课的郑友强老师感慨地对记者说。这些天,福州三中举办“践行新课改”教学公开周活动,吸引了全市各校的教师前来观摩。单是在郑老师所开的校本课程“天文大视野”的课堂上,就挤进了20
而这把火,是从今年3月初开始点燃的。3月2日,福建教育部门对外宣布:今年秋季起,将在全省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至此,喊了多年的“高中课改”这次是真的来了。但是,面对课改,还是有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反映:我们还没准备好,课改有点早!
曾让学生乱了方寸的课改
早在2004年,福建省教育部门就曾透露:2005年全省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课改。但后因“条件不成熟”,课改暂缓。
课改牵动的不仅是高中学校的神经。对于“高中课改”,不少人的心情是矛盾的:据民进福建省委员会在漳州等地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75%的高中老师认为自己能很好或较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但同时有超过50%的老师希望课改最好放在一两年以后再进行;而家长们最担心的则是高考“指挥棒”是否会按照课改的思路调整。
对参与课改的学生来说,情况则更为复杂。2002年9月,福建23个省级实验区的小学、初中启动课改;2004年,福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的起始年级,全部进入课改。去年9月,省级实验区的首批课改初中生升入高中,而此时高中课改因故尚未起步,造成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让这批课改生一时乱了方寸。
“高中课程真难,我化学、物理都不及格,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推荐一下?”在福州一些高中的校园网里,类似的“求救”帖子屡见不鲜。
福州一中高一学生陈峰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以前都很庆幸能赶上初中课改,当时有人说他们搭上了素质教育的“幸福列车”。上了高中后,却发现自己在初中落下了许多知识点,很多课程衔接不上了。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高中的题海战术让自己很难适应。“希望高中课改能尽快开始,不然我们这批学生真的就会成为初中课改的‘试验品’和‘牺牲品’了。”
是什么拖了课改的后腿
那高中课改暂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课改真的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吗?课改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应该说,对于课改,不少老师心存疑虑。
有些校长提出,他们曾到一些已实施高中课改的省份去考察学习,结果发现,课改后有些地方高中生每周要上六天课,每天七节。学生的负担非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甚至在一个省的课改示范校里,这所学校的孩子每个月只能回一次家,其他时间都得呆在学校里上课。”这显然违背了课改的初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相差甚远。“不能否认高中课改在实验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偏差。但这不是课改本身的问题,而是老的教育观念拖了课改的后腿。”福州市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松林这样认为。他说,由于课改后高中教材的内容更丰富,也更灵活,一些老师还在运用老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内容一字不漏地输灌给学生。由于不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范围内合理地运用新教材,这样自然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归根到底,还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起作用。”他说,因为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规定得不是很明确,老师对将来高考的要求又没有把握,只好抱着“宁滥勿缺”的思路来教学。
去年福建省的首批初中课改生进入高中后,一些高中一年级的任课老师忙着给课改生们补课。“他们遗漏的知识点太多了,基础也没有以前的学生扎实。”不少老师这样评价道。这样自然使他们对初中课改的成效打上了问号,并影响到教师对即将进行的高中课改的看法。“我认为初中课改虽然还有不太完善的地方,但总体上是成功的。”福州八中校长高山这样认为。“主要是评价标准不一样,导致了一些老师对初中课改生的不同理解。”他说,现在的高中教材,是与课改前的旧初中课程体系相衔接的,而课改后的新初中课程体系,删除了部分知识点,这就使得高中老师容易产生“课改生基础不够扎实”的印象。“同时,课改生在课堂上比较活泼,自主学习的能力强,爱提问。而一些高中老师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满堂灌”上。应该说,这反映了旧的教学观念与课改的差距我们高山认为,要解决这种初高中课程与教学上的差异,只有全面启动高中课改。
高考“指挥棒”该怎么指挥
高中课改紧锣密鼓地准备,但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这让不少学校惶恐不安,认为在不知高考“深浅”的情况下,课改没有方向感,找不到“准星”。
对于这种顾虑,福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处杨立国处长表示理解。他说,目前高中教育虽不能轻视高考,但应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模式,给高中课改树立正确的导向。有专家提出,高考改革应将成长记录和高考的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并适当加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题目的比例,同时要呼吁高校参与高中课改,使大量整体素质高、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考上高校。
作为当地教改的试点,福州八中于1998年秋季就开始了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管理的探索。校长高山认为,8年来的实践表明,课改与高考的关系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难以调和。他说,教改前与教改后,八中在全市的高考录取率等方面依然相对稳定,还陆续出现了几个省里的“高考状元”。同时,教改后学校不断涌现出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像01届毕业生胡铃心这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崭露头角,到了大学后更是如虎添翼。“我相信,课改不会降低高考水平,反而会为高校输送更多个性突出、特长明显的创新型人才。”高山校长如是说。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表示,将把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纳入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福建所拥有的高考自主命题的有利条件,力争在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高考命题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发挥高校招生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正面导向作用。他告诉记者,目前,省教育厅已组织课题组专题研究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工作,并将适时公布与新课程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他表示,2009年,对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将使用基于新课程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
课改背后的难题
课改在学校里进行,但牵涉到的问题远远不止局限在校园内。针对当前的课改环境,各个学校似乎都有满腹的话要说。
“课改的难点在农村中学。”平潭岛城关中学校长陈志锋告诉记者。他说,山区海岛的学校开展课改的基础条件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他呼吁城乡要加强合作,城市地区条件好的高中应主动扶助农村中学,通过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对口帮扶、教师互聘等,支持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
泉州南安国光中学校长黄飞跃认为,农村课改的困难主要来自经费问题,有的农村中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硬件设施十分缺乏。他同时希望省市教研员要走进农村中学、走进课堂,针对农村地区的课改进行调研和探讨。
针对农村中学开展课改所面临的困难,福建教育学院丁崇文副院长建议,在实验设备方面,城里的中学还可以借助大学的设备进行统筹,农村中学在这方面的难度更大,更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倾斜政策给予扶持,包括人事政策、经费政策等等。
福清一中校长林日丹说,对于县市一级的中学来说,师资力量的需求最为紧迫,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招收教师的自主权,政府部门应在教师编制、毕业生分配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除此之外,一些新学科的师资短缺也是一个令学校头疼的问题。福州一中李迅校长提出,课改后生物课时增加为6个学分,新增的“通用技术”也成为必修课程,但目前各校几乎没有配套的师资,而本省高校中也缺乏相关的师范类生源。对此,有人建议,由于这类人才主要强调专业性、实践性,因此适当降低师资学历也未尝不可,同时,省内师范院校也要考虑加紧培养后备的紧缺人才。
课改在即,校校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对此,福州八中校长高山认为,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相比,高中课改由于要直接面对高考,学校、老师的压力因而也最大。他希望,一方面社会和家长要理解学校实施课改的难度,在课改起始阶段能有一定的宽容度,支持学校的教学探索。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为一定要到位。课改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到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对学校和老师的考评等等。说到底,课改除了“改”老师、“改”学生,政府部门也要改变观念,真正为素质教育负起切实的责任。
链接
■课程改革是指针对学校课程加以改变,减除缺点,扩充优点,藉以促成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的实现。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现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的高中课程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课程结构的转变。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不同,新课程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
三是课程内容的变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反映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是课程设置的转变。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五是课程实施的变化。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学校要加强校本资源建设,保障高中课程更有个性。
六是课程评价的变化。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
■全国首批高中课改试验区宁夏的一项调查显示:家长对课改非常支持的占5.9%,基本支持的占55.2%,不支持的占34.1%,强烈反对的占4.5%。问卷调查中,只有3.8%的家长对实行新课程很有信心,非常担心的高达28.8%。
课改旨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
(照片由福州八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