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

2006-04-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严书翰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深入地论述了这个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同时还要把握好建设新农村的各个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中,人是最为根本的,农民和农村的基层干部是最为根本的。

广泛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无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城市帮扶的对象、工业反哺的客体。我们应从思想认识上和在工作中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着眼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建设新农村伊始,我们就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我们决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就是以农民为本,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即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由我们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面向未来,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使亿万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才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我们说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基本依靠力量,决不意味着农民就不必提高自身的素质了。恰恰相反,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迫切要求把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这无疑对农民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且整体文化素质低,缺乏职业技能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农村还有上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这些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如果为数众多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能得到提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变人口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有意识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政府在其中起着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的,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具体措施加快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中央政府已决定在2005-2010年安排100亿元资金,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形成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不少地方政府也作出决定,拨出可观的款项专门用于对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这个问题上要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总之,建设新农村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民的素质。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广大基层干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上述方针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尤其是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是有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的,如德才兼备。但这些基本要求和标准体现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干部上,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迫切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能够成为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好带头人。

20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涌现出不少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目前的数量远远不够。这些带头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难以取代的。这些农村带头人一般说来,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捕捉信息和自主能力强。在发展农业经济中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他们起着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

总之,农村好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好带头人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榜样、示范和教育的效应。因此,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有这种体会: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

在农村落实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党中央提出的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是由我们所从事的全新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十六大以来,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已蔚然成风。建设学习型社会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涌现出一批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乡镇等。而当前,我们要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落实到农村。这是与建设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相适应的。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人。只有让农民了解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关系到他们当前切身利益和未来美好生活的事业,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需要学习;只有让农民认识到,他们的自身素质,还不能适应完成建设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学习这个途径来提高素质,完善自己。至于要使我们的农村基层干部不负历史使命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好带头人,也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即向知识和实践学习才能实现。目前中央政府已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工作重心逐步地转向农村,把掌握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因此,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落实到农村既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又具备了较好的时机和条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