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前人依据《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中的“诗言志”做过一些考证,其中最详细的要数著名的学者闻一多和朱自清两位先生的阐释。闻一多在《歌与诗》里从文字学
“诗”字的声符是“寺”。首先,“寺”有“治理、侍弄”义。《玄应音义》卷六“塔寺”条注引《广雅》:“寺,治也。”又卷十四“寺庙”条注引《风俗通》:“寺,司也,廷之有法度者也。”其次,用“寺”作声符的一些形声字也有“治理、侍弄”义,或干脆写成“寺”。《说文・人部》:“侍,承也。”段玉裁注:“凡言‘侍’者,皆恭敬奉承之义。”《诗・秦风・车邻》“寺人之令”陆德明释文:“‘寺’,本或作‘侍’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侍,经传多以‘寺’为之。”《逸周书・谥法》“布纲持纪曰平”朱右曾集训校释:“持,旧作‘治’。”《诗・小雅・十月之交》“岂曰不时”朱熹集传:“时,农隙之时。”《管子・权修》“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集校引尹桐阳曰:“时,种也。《广雅》作‘莳’。”
既然“寺”及用“寺”作声符的一些形声字有“治理、侍弄”义,“诗”同样从“寺”得声,也有“治理、侍弄”义。《毛诗・序》:“《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仿)於此乎!”孔颖达正义:“言‘放於此’者,谓今诵美讥过之诗,其道始於此,非初作讴歌始於此也。……名为‘诗’者,《内则》说负子之礼云‘诗负之’,注云:‘诗之言承也。’《春秋说题辞》云:‘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恬澹为心,思虑为志。诗之为言志也。’《诗纬・含神雾》云:‘诗者,持也。’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队(坠),故一名而三训也。”这不也是“治理、侍弄”吗?试想,栽种插秧是纵横成行的。《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孔颖达疏:“於土之宜,须纵须横,故或南或东也。”诗之分行成列,讲究规则,又要押韵,必须用心侍弄,才能有别于散文等不规则的文体,这岂不如同种莳、侍弄庄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