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啊,到学校去健身

2006-04-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练玉春 夏斐 王东 我有话说

“探戈就是趟呀趟着走”――马路“健身游击队”已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风景。刘新武摄。

2万余位武汉市民有了学校体育场馆出入证,路边“健身游击队”正在升格为“正规军”

最近,武汉市市民叶已华的口袋里多了一份证件――“武汉四中体育场馆社区居民‘开放日’出入证”。凭这份证件,60岁的叶已华可以在规定时间里,毫无障碍地进入承办过“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武汉市运动会”的武汉四中的标准体育场地,进行健身活动。

和叶已华一样领到了这种进校健身证件的,还有2万余位武汉市民。他们是武汉市启动的40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试点的首批直接受益者。

今年1月20日,武汉市13个区的40所中小学校宣布:在节假日,向社会公众敞开校门,无偿提供学校体育场地给附近社区居民锻炼身体使用。这在当时的武汉引起了轰动。老百姓街谈巷议中,已经纷纷相约把锻炼地点从街道上、马路边转移到学校去,要从“健身游击队”升格成“正规军”。

这些健身“正规军”的产生,得益于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2005年11月中旬的一次讲话。当时,李宪生明确提出:全市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应当对社会开放,要强制推行;出现什么问题,就积极地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不应被问题拦住;公办的中小学校,都是财政投入,政府有理由让学校在课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体育设施。

2006年1月,李宪生在武汉市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把学校体育场地向市民开放,并作为武汉市政府本年度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

1月12日,武汉市教育局、体育局、民政局、公安局、财政局五大部门联合制定《实施意见》;16日,武汉召开全市动员会,各区协调确定了候选学校名单;20日,武汉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政府工程”在武汉四中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学校由原来预定的30所,增加为40所;为了利用好学校寒假期间闲置的场地,启动时间也从3月提前到了1月底;武汉市政府为此特拨100万元经费,用于对40所试点学校的补贴、奖励。

在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看来,从市政府这一构想的提出,到最后的正式启动、具体落实,前前后后只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无疑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出现,就在于政府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场地开放,上升到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推行社会大教育,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大年初一下午,我到学校一看,好热闹呀!”时隔一个多月后,武汉市台北路学校校长杨经建还津津乐道当时的情景:两三群人打着篮球,还有一家子在玩健身器,30来人热热闹闹地把个体育场搅动得更有“年”味儿。而根据台北路学校《居民锻炼登记表》记载:当天上午还曾经有27人进校锻炼,就连除夕那天,也有32人进入学校场地活动。

虽然要挂心的事情增多了,杨经建还是很高兴,因为,学校也是受益的一方。为了促进台北路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市、区政府投入了大笔资金改造学校的体育场地、添置锻炼健身器材。原来的薄弱学校,现在拥有了200米的塑胶跑道、包括一个灯光球场在内的3个篮球场,教学楼外墙还贴上了白瓷砖,面貌一新。

更让杨经建高兴的是:学校与社区和居民的关系更融洽。此前,学校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居民来校锻炼,但并不十分积极主动。于是,有些居民就采取极端手段:翻墙、钻栏杆、拆栅栏……光校园外墙的铁栅栏,就有十几处被“放倒”。学校为了防止出事,只好增加保安巡逻,和居民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

场地开放后,情况大变。一到学校规定的时间,居民就在校门口等待进校锻炼;进校后,居民们自觉服从学校的管理,爱护场地、器械。以往学校和居民“斗智斗勇”的故事,现在只是笑谈了。于是,学校决定增加开放力度:居民只需登记就可以进校锻炼,社区之外的市民也可以进校活动。

“学校和居民都受益。我们何乐不为呢?!”杨经建指点着学校的体育场,快活的笑容挂在脸上。

“2003年底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表明,我国体育场地总面积为13.3亿平方米,人均面积仅为1.03平方米;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属于大、中、小学校的场地占总数的65.6%,但开放程度还很不够。”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仅仅用了几个数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就说明了问题的相关性,也点出了学校场馆开放的急迫性。

正因为如此,武汉市这次涉及40所中小学校、2万多张健身证的“试点”,引发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关注,也获得了积极、肯定的评价。武汉的第一步试点,范围虽然小,影响很大。

冯建中强调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园体育场馆,是全民健身的必然要求,更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大势所趋。

全国56万个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只占29.2%。开放学校体育场馆,难在哪儿?

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我国4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过政策法规,鼓励或要求学校场馆对社会开放。其中不乏有效的探索,也有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

2000年,北京市体育与教育行政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管理办法(试行)》。其中第七条规定:学校体育设施,“应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其开放工作要坚持面向社区,服务社会的原则,为周边社区居民健身锻炼提供便利。”2003年7月,北京市又下发了《关于推动本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的通知》。如今,北京市的中小学,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地理位置和场地情况,大多数已经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敞开了大门。

2001年,上海确定的《市民健身条例(草案)》就要求:“学校的体育健身场地应当在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开放;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应当向市民开放”。

2005年,杨浦区殷行街道的18所学校参与教育资源共享行动,将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并由中保财产公司为居民健身安全承保;街道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负责居民健身期间的管理;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场馆类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每年予以一定的补偿,对管理人员予以一定的津贴。这就一举突破了多数学校开放体育场馆时,最担心的“安全”、“管理”以及“损耗补偿”问题。

2005年,河南省新郑市在全市的中小学校中实行假期“放假不关门”制度,免费将学校的体育场地以及图书馆、阅览室向居民开放。为了让更多的居民了解这一制度,新郑市教育体育局还特别在新郑市电视台发布公告,在学校大门口张贴广告:在开放时间之内,社区居民都可以免费进入学校体育场地活动。而学校不但负责安排值班老师轮流进行管理,学校的体育老师还会对活动人员进行运动指导。

虽然,各地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都先后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但是,学校开放的现状还是参差不齐,普及不够,不能让人满意。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运动司副司长续川告诉记者:在全国共计56万个学校体育场馆中,对社会开放的还只有29.2%,距离全民健身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即便是已经开放的体育场地,其利用率也还有待提高。

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到底难在哪儿?

“人家只对本校的初中生开放。我这么大的个子,又拿不出学生证,哪能进去呀!”杜翔是大学毕业不久的篮球迷,读书的时候,他每天都和同学来场比赛。工作了,球友还是一大帮,可是要在公司和住处附近找块场地,实在太困难。街道的中学倒是有球场,但又不开放。杜翔只好在街边儿胡乱拍拍球,别让自己手变“生”。

“为了预防安全隐患,一张小小的‘社区居民健身卡’,该设计些什么内容,该有哪些规定,该怎样措辞,我用了整整三天来琢磨。”武汉市四中的汪波副校长说起这件事,还透着不轻松。虽说只是向部分市民试点开放,但是“安全”对于学校来说,无疑是天大的责任。为此,她甚至专门请教了学校的法律顾问,才最终完成了“健身卡”的设计。

对此,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郑瑞君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尽管首都体院是北京乃至全国最早开放学校场馆的高校,并多次因场馆开放获得表彰,郑瑞君还是遇到过好几起学生和居民在锻炼中出现争执的情况。“体育运动本来就容易产生肢体碰撞,又大多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难免会出现冲突。学校毕竟没法管社会,安全方面有顾虑,很正常。”

除此之外,校外锻炼者在校内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出现人身损害,学校有无责任,是否需要赔偿,也是让校长们犹豫不定的一大原因。

“不开放,本没有这个顾虑;场地开放了,总得担心会不会有人伤着,有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学校财产会不会受损,外来锻炼者要出了事怎么办?实在折腾人。”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校长很坦率地表示,安全问题是学校开放体育场馆时,最大的顾虑。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养护都需要大笔经常性投入。现在学校学生数量多,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校内体育场馆保证正常的教学和师生使用都显得捉襟见肘。要再对外界开放,场馆的损耗、日常维持养护、管理人员工资,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笔费用由谁来负责呢?”

这是记者采访中,许多学校校长共同的担忧。

于是,很多学校在考虑开放场馆时,把适当收费作为场馆养护费用的主要来源。但是,经营体育场馆同样不易,大多数学校的收费也仅仅起到补贴的作用。

对此,北京市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霍建新告诉记者,场馆闲置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经费短缺是阻碍体育场馆开放的重要因素。亚运会后,大学生体育馆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闲置,到1991年1月20日,才决定有偿开放其中的羽毛球馆。当时每小时收费5元。到现在,该馆最好的羽毛球场地已经涨到每小时60元。即便如此,与维护羽毛球馆正常运营所需费用来说,目前的收费还是过低,其收入也仅仅只能用于小规模的维修维护。

“连场馆开放、经营多次获奖的大学生体育馆都这样,学校的顾虑不无道理。”霍建新认为,经费问题,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场馆开放的步伐。“但是,相对于社会需求和场馆现状来说,学校体育场馆不是开得多了,而是开得太少了。应该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5个专业局开放40所试点中小学,政府给学校吃了“定心丸”

对于65岁的武汉市民郑大爷来说,市政府试点开放中小学体育场馆,“好得很。”虽然他家附近就有闻名全国的“黄鹤楼公园”和“首义公园”,但是郑大爷还是有一个愿望:到学校体育场地去锻炼锻炼。因为,“那是正规体育场,还有各种健身器材嘛!”

而没有市政府的积极推动,郑大爷的这种愿望可能还得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够实现。这突显出:在现阶段,政府的关注、介入、推动,是解决学校场馆开放问题的关键所在。

的确,无论是武汉40所中小学试点,还是上海殷行街道开放的18所学校,它们积极落实场馆开放的背后,当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是根本因素。

为开放40所试点学校,武汉市政府调动了教育局、体育局、民政局、公安局、财政局等五个专业局的力量来协调、规划,所以才有从提出构想到最后落实,用时还不到两个月的“奇迹”出现。期间,武汉市教育局摸底调研、出台方案、协调学校;武汉市财政局为试点工作特别配套经费100万元;武汉市公安局调动了学校周遍的警力,加强安全检查、增加治安巡逻,给学校吃下一粒“定心丸”。

“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意义重大。地方政府领导重视这一工作,就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有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如此告诉记者。

而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印证了这一说法:没有政府的出面,很多问题,仅凭学校、教育部门是无法解决的。武汉的试点工作,既是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的促进,更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市民的具体行动。“要开放!”

对于是否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这个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脱口而出这三个字。

之所以有这样简洁明了的回答,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有体育场地太少,人均占有量更低。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开放的体育场地仅有2.59个,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仅仅1.03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悬殊。而在现有的体育场馆中,大部分属学校所有。因此,盘活现有存量,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显然是解决场馆短缺这“燃眉之急”的“救急之举”。

体育总局的相关负责人已经多次明确提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学校等体育场地设施向群众开放。

同时,体育总局表示将考虑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专列一项资金,用于奖励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先进单位,从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此外,争取教育、民政、税务、物价、财政、保险等单位的支持配合,也已经提上了体育总局的工作日程。

体育总局表示,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已经被列入总局的工作要点之中。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廖文科告诉记者,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教育部一直相当重视。早在1999年,就已经下发《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其后,还专门对此提出过要求。而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不足,其原因是复杂的。

对于社会上要求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的呼声,教育部也表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学校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学校素质教育走向社会素质教育的起点和开端,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做好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工作。

廖文科副司长也表示,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安全”、“经费”、“管理”、“政策法规”都是必须考虑规划的环节。而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必须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不能搞“一刀切”。

据悉,教育部正和国家体育总局通力合作,在摸清全国学校体育场馆现状,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争取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提倡,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为2008年奥运会营造积极的氛围。

到学校去健身郭红松画

学校体育场馆是健身者的乐园。

少年宫也是体育运动的好去处。

北京、武汉不少学校体育设施已向社会开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