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在德国西北部的莱茵河两岸,尽管已经听见春天的脚步声,但来自北海的冷风仍然让人感到春寒料峭。我们中国记者一行此时来到这里,采访著名的跨国公司拜耳位于勒沃库森的总部。
勒沃库森是拜耳的发祥地,位于德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波恩科隆地区。早在1891年,拜耳公司的先驱们就看中了这片紧邻莱茵
拜耳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举办的“全球青年和环境保护”中期总结会议在这里举行,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记者及环保专家近百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拜耳与中国上海同济大学签署协议,由拜耳向同济大学5年内提供100万美元,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大投入,招聘高水平教师,颁发奖学金。
拜耳集团董事长温宁是一位从拜耳基层干起来的技术型管理专家,他曾多次访问过中国。在致词中,温宁表示拜耳是全球第一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开展青年与环保合作项目的私营公司。其宗旨是共同努力,激起全球青年人对环保的兴趣,并支持他们的持续发展行动。拜耳在发展过程中意识到,将注意力集中在青年人身上是多么重要,因为必须现在就使青年人参与到环保事务中来。他们毕竟是参与决定我们这个星球未来发展的人。
温宁说,2004年以来,拜耳邀请了50多位在环保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人,到德国进行一周的考察访问,他们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的16个国家。这些年轻人都是经过严格的评选,在各自的国家获得了“环境特使”的资格。他们在德国逗留期间,有机会亲身体验现代化的环境保护,参观拜耳的企业,与拜耳的环保专家举行专题议论会。在回到他们的祖国以后,这些年轻的环保意识大使将把他们的新经验和新知识传播到他们的社会中,从而给他们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了重要动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托普菲尔专程从非洲的内罗毕总部飞到勒沃库森,尽管长途飞行的疲惫还挂在脸上,他仍在会议上发言强调,全球各国对环境保护的责任重大,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增长,这是必然的选择。全球存在的地区社会落差是与环境的落差呈正比例的。工业化的发展不能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是对新兴国家的一个挑战。中国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国政府第一时间通知了联合国环境署,请我们的专家到那里工作,帮助中国人汲取教训。中国政府的态度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
托普菲尔强调,联合国环境署关注绿色的经济发展,任何经济的增长,如果环境变得更坏了,这种经济的增长是要打折扣的,必须把环境治理所付出的代价计算进去。拜耳集团和同济大学能够携手积极参与全球环保活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上海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作为特邀嘉宾在主席台上就座。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的成功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但是我们也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过惨痛的教训。我们希望将我们成功的经验奉献给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更希望大家吸取我们在环境方面沉痛的教训,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最近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其目的就是建立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
两天的会议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参观拜耳的垃圾填埋场。这个垃圾场现在已经变成了莱茵河边一个风景怡人的公园。2005年的德国花园展览会曾在这里举行,同年向公众免费开放。
公园紧邻拜耳总部。据介绍,75年前这里还是沟壑起伏的荒原,随着拜耳企业的急速发展,大量的化工产品废料和生产垃圾被抛弃在这里,并且渐渐填平了沟壑。1952年以后,人们又在垃圾场上覆上了新土,种上了植物。这段垃圾场的历史被人们暂时忘记了。随后的日子里,高速公路开始修建,大桥跨过了莱茵河,居民小区出现。然而,1985年以后,脚下是垃圾场的事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经过化学分析,这一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都受到了污染。
经过探测,这一范围有毒垃圾竟达500万立方米之多,数量巨大,无法移走或焚毁。当地政府决定将此地区封闭。1994年,一项治理工程启动,垃圾场使用者――拜耳投入1.1亿欧元(11亿元人民币)进行综合治理,将整个污染物隔离开,基本消除了污染物对地下水和土壤的再污染。记者在现场看到,草地已呈绿色,树木茂密,令人无法想像脚下是一处大垃圾场。
离这处垃圾填埋场不远处,是拜耳的中央废水净化场,冒着黑泡、泛着恶臭的脏水在这里经过一道道程序变成可浇地的中水,仅拜耳每天的废水处理费用投入就达数百万欧元。
德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出现只重发展、不重环保的阶段,十几二十年后投巨资进行治理,实在是沉重的教训。尽管我们看到勒沃库森拜耳工业区天蓝、草绿、水清,但空气中仍然能够闻到丝丝化工气味。这也证明,即使在最先进的发达国家,环境治理也是未完成的使命。
拜耳董事会成员欧尔斯博士与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教授互换合作协议。
治理后的垃圾场草木葱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