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巡诊队员在为患者治疗杨哲华摄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卫生人力资源”。就在这一天,在浙江临海市,一支医疗队发起的“爱心之源天
今年2月17日,浙江省临海市召开表彰会,授予该市巡回医疗队“爱心天使巡回医疗队”称号。
表彰会上,医疗队队长、28岁的应丽萍在发言:“这本是个令人激动的时刻,但我却不敢激动。”
3月26日,应丽萍面对记者,神态凝重地陈述她“不敢激动”的原因:“两年多来,我每天都面对痛苦的脸、被疾病扭曲的脸、挂满泪珠的脸、因得到我们治疗而感动的脸,我心里常常感到一种酸楚,肩头更感到一份沉重的责任……”对她来说,巡诊中遭拒、山村的医疗现状都成为她巡诊生涯中的“遗憾”。
扶贫医疗队下乡遭拒绝
2003年夏,临海市政府组成调查组,就贫困农民看病难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组发现,山区海岛、边远农村的贫困农民就医难问题非常突出,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小病不愿医、大病没钱医的状况。
调查结果使卫生局长杨华平心情沉重。要彻底解决这个群体的就医难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能否部分地解决他们的困难,使卫生“常下乡”成为“长下乡”,使贫困农民享受到政府在医疗上的特殊服务呢?譬如……
“譬如”的结果是,卫生局决定成立一支专门针对农村贫困群体就医问题的巡回医疗队,送医上门,免费为特困户提供医疗援助。卫生局每年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划拨出50万元作为巡回医疗队的经费,其中30万元买成药品免费送给贫困群众,20万元为其他医疗费用;为医疗队装备一辆专用救护车,配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基本诊疗仪器;长年下乡的医务人员必须业务精、作风正、肯吃苦、年纪轻,经卫生局筛选,应丽萍等4人被抽调到医疗队。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医疗队,但基本上都是短期的。长期、专职为贫困农民免费送医送药的巡回医疗队,据他们了解在全国还没有过。
谁也不曾想到,免费为贫困农民上门送医送药的医疗队,农民却不欢迎――当医疗队下乡服务的电话打到村里时,遭到了村干部的拒绝。
免费服务?哪有这样的好事!还不是变着法子捞钱!我们不要!
免费送医送药还不要?医疗队员们惊呆了。
当医疗成为某些人、某些机构敛财的手段,当一些敛财的医疗被贴上冠冕堂皇的标签而使人上当受骗时,不愿再受骗的群众把李逵当成了李鬼,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免费”无非是一个美丽的圈套!
杨华平亲自打电话找到曾共过事的镇党委书记,这才安排好第一天的出诊。
2003年9月15日,巡回医疗队出征了。路上,队员们的心里都多了一份沉重。免费服务,贫困农民还不相信,还拒绝!这使队员们非常伤心。白衣天使的纯洁正在受到亵渎。队员们暗暗下决心,要用行动改变群众的看法。
巡诊的第一个村是小芝镇中岙村,这个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尽是老弱病残。对这个免费医疗队的到来,他们将信将疑。但农民是最务实的,当特困患者看病后不但不收钱,而且还白拿了药时,他们开始相信了。
“病白看,药白吃,真有这样的好事!”消息很快传开。
医疗队的巡诊就这样开始了。
并非所有人都是“药白吃”。按规定,医疗队的服务对象是偏僻山区、海岛的基层群众,医疗队上门服务,看病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药品按成本价收取,而对在民政局登记在册的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则免费送药。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由于对医疗队不了解,农民甚至拒绝医生进家门,这使医疗队员感到委屈。但他们很快就搞清楚了原因:农民忌讳穿白大褂的人进屋,认为穿白衣服进家门不吉利。这一情况随着医疗队的活动很快改变,农民不再忌讳他们进家门。
巡诊无法弥补的“遗憾”
2004年5月,医疗队巡回到大洋街道梅岙村,82岁的洪梅芳前来求医。当她拉起裤腿,队员们震惊了:老人的大小腿和脚板如发酵的馒头高度肿胀,小腿大面积组织坏死,创口发黑溃烂已见骨头,老人已有60年的烂脚病史。队员们为老人清洗脓血,涂抹药物,包扎伤口。为了彻底治好老人的脚,医疗队将老人接到市一医院做植皮手术。医疗队员和医院的医务人员还为老人募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的烂脚终于彻底痊愈了。
对山区农民来说,一个普通的疾病都可能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危及生命。一次,医疗队到刮苍镇陈车村巡诊,这是一个汽车开不进的山村,医疗队员徒步半个多小时才到达村里。当他们巡诊到85岁的陈大娘家时,陈大娘发烧已经4天,体温高达39摄氏度,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病情已很危急。见到医疗队员,老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在等死啊!”
老人得的是最普通的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可身处偏僻山村,普通疾病几乎要了老人的命,幸亏医疗队及时赶到。
对于地处偏僻的山村,如果没有巡回医疗队,百姓又是如何面对疾病?交通不便、缺医少药、收入微薄,这都是现实的问题。小病挨、大病抗,因为医疗队人员少,不能及时巡诊到每个病人,这些都成为医疗队员内心的“遗憾”。
天天在乡下巡诊,生活的艰苦自不待言。但能给贫弱的农民提供帮助、减少“遗憾”,队员们心里感到满足。面对一些无法救治的患者,他们感到非常痛心。一次,医疗队到河头镇花塘村,一位已延误了治疗期的老人向他们求救,当他们奋力为老人寻求良方时,噩耗传来:老人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的心情一下子低落到极点。临别时老人眼中那祈求的目光像针一样刺痛着我的心。在农村有多少像这位老人一样没被我们发现,没有得到救治的病人啊!”追述当时的情景,应丽萍依然心情沉重。
为了使更多的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使内心少留下此类遗憾,医疗队员经常放弃节假日,坚持巡诊。
医疗队在巡诊中发现,近年农村的物质条件已得到改善,但农民的健康意识却很淡薄,许多患者得了病不及时治疗,小病往往演变成大病。小芝镇杏中村一位28岁的妇女得了感冒不去治疗,发展为心肌炎,结果治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原来还算殷实的家沦为贫困户。
因病致贫现象在农村决非个别。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医疗队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向农民宣传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常见病防治等知识,举办各类讲座。两年半中,他们发放宣传资料10多万份。
杨华平告诉记者,巡回医疗队的发展是健康的。“但还是有遗憾。”他说,“医疗队是流动的队伍,今天走了,明天就很难回来,我们搞了一个固定门诊。但是如果能在每个山村都建门诊该多好。”
巡诊队员的个人“遗憾”
医疗队的工作非常辛苦,早上六七点钟出发,中午不能休息,晚上回家常常已是万家灯火。
医疗队的工作条件非常简陋――祠堂、村办公室、农家的屋檐下全成了他们的门诊室。
长年下乡使应丽萍没时间考虑个人问题。曾有人给她介绍对象,但对方一听说她是长期跑农村的“赤脚医生”,就谈不下去了。
个人问题不解决心烦,若因此离开医疗队则心疼,应丽萍处在矛盾中。就这么矛盾着,她28岁了。
医疗队年纪最小的队员钱银凤患有胃病,因为工作没规律,中饭经常要到一两点钟才能吃上,晚上回家常常7点以后,这更加剧了她的病情。尽管如此,第二天她照样一早就起来,抖擞精神去巡诊。
司机钱光敏由部队转业。他是为女儿转业的。他在部队时回家探亲,女儿陌生的眼神深深地刺伤了他的心。转业后,女儿与他熟了,亲了,当女儿抱着他的头,小嘴不停地亲吻他的脸时,他陶醉在做父亲的幸福里。可自从他进了医疗队,长年奔波在乡间,早上离家,女儿还在梦中,晚上回来,女儿已经睡下,当有一天回家,女儿竟躲在妈妈身后,用陌生的眼神看着他,他感到心碎了……
“出诊前夕,杨华平局长对我说:小应,好好珍惜这难得的经历,日后你会感谢这段经历的。每当农民在接受救治后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好、政府好时,我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我会继续干下去的!”面对个人的“遗憾”,应丽萍的团队选择了坚持。
链接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由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组成。目前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生存困难,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来诊病。
■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当前卫生部门要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放在首位,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为此,必须做好五项工作: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解决机构、人员、经费、技术不足等问题,增加经费投入。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内中央将投资二百多亿元人民币,要监督地方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资金安全。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不仅要让困难农民能得到重点保障,还要扩大农民受益面,体现普惠性。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强乡和村这两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并使之形成制度。
转变农村卫生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研究建立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稳定的经常性的投入机制和科学的收支管理机制。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卫生人才密集,农村卫生人才缺乏;大型医疗机构中人才密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缺乏。
■农村、社区和西部地区卫生人才队伍急需加强。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造成卫生人才匮乏。2004年县及县以下地区卫生人员为173万人,乡镇卫生院22%的卫生技术人员无专业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