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贸易中“绿色化”倾向越来越强。国际社会为协调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先后研究签署了多项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协议,其中很多涉及贸易问题,形成了事实上的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表现形式大致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环境保护法规、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
1、企业要有紧迫感,优先发展“绿色标志”产品,提高环保意识。要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尽快确定我国优先发展“绿色标志”的行业、产品,制定出发展规划,使产品达到环保要求。获得绿色标志就意味着获得国际“绿色通行证”,它有利于促进厂商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环境适用技术,开发新产品。绿色标志还可以帮助厂商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提高竞争力。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个发达国家、10多个发展中国家推出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BlueAngel)、日本的“生态标志”(Ecomark)、挪威的“白天鹅”(Whiteswan)标志等等。我国企业要有紧迫感,认识到统一绿色标志的产生既有助于消除各国在环境标准上的不同取舍,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环保相关费用,又有利于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一致性,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熟悉绿色标准,加快环保认证工作。为适应国际绿色贸易的新潮流,统一全球环保标准,避免一些国家制造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壁垒,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ISO14000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是一个有全球性影响的国际标准,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标准、环境审核标准、环境标志标准、环境行为标准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标准,对于推进世界贸易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时下,ISO14000环保认证在不少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不少国际大企业都对与其相关联的上下游产品的企业提出了相应的环保要求。我国企业到目前为止仅有150家获得环保认证。因此,积极推行ISO14000标准刻不容缓。
3、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环保市场,开发更多的绿色产品。当今消费者对衣、食、住、行的绿色需求不断扩大,绿色产品正风靡全球。据美国克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的调查,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15%的速度增长。然而,目前市场往往不能满足日趋兴旺、更为广泛的绿色消费的要求,这不仅构成了新兴的绿色营销的发展基础和巨大潜力,也使我国很多企业面临新的市场考验,如中国产茶业已达成共识:不使用不易降解的农药,不收购农药残留超标的原料茶,大力推广茶叶生产的“绿色”技术,实施产茶“绿色工程”,彻底清除周边污染源,加强用药指导和监测,只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生产出口卖价较高的“有机茶”,加快“科技兴茶”的步伐。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助国际力量,抵制贸易壁垒。我们要利用有关条款和国际组织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歧视政策,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未来的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环境水平的竞争,并且是更有决定性的竞争。消费者重视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品质、性能和服务质量,而且还有对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在产品开发、制造、包装、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切实地把环保的要求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做到在产品上开发绿色产品,在广告上突出绿色效应,在公共关系上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在营销渠道上选择绿色企业。要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并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5、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由于我国资源产品的价格未将环境成本计入在内,我国的资源产品成了廉价出口的商品,虽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损失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造成境内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在环境改善对资源、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的影响的定量化上加强研究,把不可更新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长、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量化,实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有偿性,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节约。6、加快培养国际型的环境保护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培养大批国际型的专门人才,进行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交叉研究,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及时辨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政策和技术改进建议,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贸易与环境条款的谈判,运用外交手段正面反击各类绿色壁垒。(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