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最壮观最宏伟的画卷。农村教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举足轻重。她以培养农村新型农民为基本责任和根本任务,与农村发展及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她不仅能动员与发动农民,创造财富,而且为农村开创社会之先进风气,建设与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是一种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
然而,目前农村教育发展任务艰巨:如留守孩子边缘化、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职业教育未被纳入教育主流、师资队伍既“超编”又“缺人”、学校合并中资源流失严重等等问题,都已进入专家与学者的视野。笔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认为,农村毕业生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农村教育的症结,而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难题。
――农村学生升学难。一是大学生中来自农村人口的比例低。一项研究表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占15%,来自地、县以上小城市的大学生占41%,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占1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28%。按城乡人口比折算,20世纪90年代城市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率是乡村的5.8倍。二是回乡中小学生比例大。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数据显示: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高中(含职业高中与中专)这三个学段的毕业生毕业后流入社会的总数达到2207.4万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农村人口,且学段愈低,流入社会的农村毕业生占流入社会的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就越高。另有资料表明,农村辍学孩子中,有近一半是因为升学无望。
――农村学生就业困难。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占到94.5%,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有5.5%。可见,农村初中毕业生迫切需要的是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然而,农村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模式,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含量太低,造成大量的无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局面。有人认为就业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无法关照。然而农村的“三教统筹”举步维艰: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多万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从事第二、三产业缺乏竞争力。
――农村学生回乡难。中国农村,教育提供的仅仅是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上大学常与“中状元”联系在一起。封建社会,农村青年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通道由科举制承担,在理论上科举制为社会底层人员提供了一跃龙门的可能。我国基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升学预备教育,教育内容的核心是文化基础知识,“三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难以关照,农村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难以发挥。结果是,想回乡的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无法为农村提供服务。所以有一句讽语,说中学毕业生“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不幸的悖论。我们对此提出如下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是充分认识农村教育之于农村的特殊性,让农村教育回归农村生活。过去人们没有认识到农村教育的社会基础,缺乏对农村教育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思考,套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模式。用统一、标准、同步的思维模式来规范农村教育,结果使农村教育不得不“削足适履”,妨碍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以上问题的长期存在,均与此有关。只有认识到农村教育的特殊性,才能建立起适应农村情况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才能使农村教育发展的意义变得丰富、多元与实用,才能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因各自的特色而能平等地交流、对话与竞争,也才能从根本上建构与农村适应的学习和创新模型。
二是实行“学、建、富合一”,建构一个新的农村社区学习模型。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的各个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首先靠学习,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在一个以普通中小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内,利用学校场地与设施进行农民补习、职业讲习、图书阅览、娱乐集会、通俗讲演、各种展览等等。农村学校既是普通教育的场所,在教学生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获得许多人生实用知识,致富的方法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同时,它又是农民学习、交流、相互团结的场所和各种科技与文化信息的联络中心,能扩大与农民的交流,提倡农村高尚娱乐,激发村民求知欲望与致富的思维;二靠建设,学习的目的是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与创造热情,推动农村社区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建设,倡导文明风气、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引导农民自主管理。三靠致富,致富是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教育要以农民致富为主要价值取向。农村教育要千方百计地了解与满足农民需要,使教育跟着农民致富方法走。这就需要农村教育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为农民传授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动物饲养、家政实务等方面的知识。三者必须有机结合方有实效。因此,农村教师发展必须要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联系,要营造一个新农村教育环境,既使学生熏陶濡染,掌握过硬技术本领,同时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变“三教统筹”为“三教合一”,让每一个农村人具有可持续发展智慧。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各自为政,互相争夺资源,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教育效能。单靠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来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不符合农村的社会心理,实践中已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实行“三教合一”,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农村普通初中适量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帮助农村学生掌握将来就业需要的第二、三产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能。整合利用中小学合并中的资源,把空余场地设施变为职业培训场所和文化聚集地,为农民掌握农业知识技术或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持,以节约教育成本,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根据各地的气候、土质、地势、水利交通以及特产资源差异,决定农村教育目标、设施、课程及手段,以形成乡土教育特色。
四是变统一性考试为多样性选拔,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充分发挥天赋能量。如果农村教育评价体系与方式不改革,以上观点均“纸上谈兵”。“大部分农村学生升不了学”,表面上看,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但主要原因在于,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要求农村教育,结果遮蔽了农村教育之于农村的特殊价值。因此,农村教育的教育评价形式要多样化,除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有乡土农业知识技能的内容,以促进农村建设为重要价值取向。注重个性化选拔,使农村学生在创造中成长,有更多升学机会。关注当地的经济建设,重视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所以,在国民中学里,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普通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要重视地方建设和劳动生产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者系湖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