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于日前开始以面试直接决定是否录取,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成绩只作为参考。以笔者之见,这两所高校的改革尝试,对于“应试教育”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复旦的面试,就是每位学
有一个学生的老师在推荐信中认为该生在数学、管理方面有突出才能,面试即被提问:“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矛盾,你有何观点和看法?”回答这些问题可能很容易,但能不能经得起一个大学教授的“拷问”,就不一定了。很明显,这样的面试不需要会背书,需要的是真才实学,需要的是长期积累的学养和表达能力。我相信,在有爱才之心、有识才慧眼的教授面前,即使是全都答“错”的学生,只要有潜力、有良好素质,也会得到高分的。
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尤其考试试题的“标准化”,不仅抑制和扼杀学习热情,使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变成十分痛苦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所以,虽然应试教育也可以培养人才,但十分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复旦和上海交大的“面面交流”全面取代“人纸较量”,将有利于引导整个基础教育走向真正的素质教育,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如所周知,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的今天,应试教育以试题的“标准化”所显示的所谓“公平”,是许多人反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其实,应试教育制度或许对于一部分比较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而对许多富于创新精神、个性较强的青少年,则是十分不公平的,特别是,这一制度面对的是一个苦于缺乏创新型人才、正在试图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有志于通过教育全面提升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民族!
还有人说,“面试决定命运”会不会使掌握学生命运的教授面临道德危机?复旦也许可能通过努力改变“小环境”,但基于制度约束的失范的事情还是常有发生的,面试录取的公平性让人怀疑。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如果真的连这个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都已经如此不堪信任,我们岂不更应该以此来考验和重建我们的教授队伍?
再有,高考式的考试制度和方法,不仅在我国的教育领域根深蒂固,在社会其它领域也有深刻影响,改革高考制度必将对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复旦和交大的面试方式能够得以推广,相信对全社会贯彻落实以能力和业绩导向的科学人才观,也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