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明显变化”看湖北

2006-04-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张先国 我有话说

“力争三年有明显变化,五至七年有较大变化”,这是三年前湖北省提出的“施政目标”。三年来,湖北立足“打基础,谋长远”,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基础改革、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抓起,正在经历一场“远看无陡峰,身临海

潮涌”的深刻变化。

基础设施,再造“九省通衢”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但到本世纪初,“通衢不通”已成不争的事实,全省高速公路只有700公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这一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目前,湖北“铁水公空”四大运输体系的新格局“横空出世”,一个内畅外联、接南纳北的现代交通网络正在构架中。

在湖北交通版图上,1647公里的高速公路呈辐射状三角结构,连通省内主要城市,并向周边省市延伸;武汉7条在建的高速出口直指周围卫星城,使武汉与城市圈内的8个城市形成“1小时经济圈”。预计5年后,湖北与中部地区省份将全部实现高速对接。

武汉铁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2005年至2010年,以武汉为中心的14个新建和扩改建铁路项目将完成900亿元投资,拥有百年铁路史的武汉将成为中国铁路四大枢纽之一、六大客运中心之一。届时,坐火车从武汉到北京或上海只需4小时,到广州只要3小时30分,到福州只需5小时,到重庆或西安只需6小时左右。

在航运、航空领域,建设者的“大手笔”令人惊叹。武汉港将成为江海国际航运中心在长江上的最大“喂给港”。总投资27亿多元的天河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后,面积将是现在的4倍多。

全新的“九省通衢”将使湖北战略位置更显突出,正如专家所说,“湖北通,则中部通,中部通,则全国通”。

基础改革,开拓“崛起空间”

作为粮食主产区和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深层次矛盾在湖北均有综合反映。三年多来,从“削费减税”到“机构瘦身”,从“国退民进”到“简政放权”,湖北同步推进二十几项重大改革,体制瓶颈逐步缓解,专家誉为“湖北新政”。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湖北全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然后又在全国率先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将农村改革推向制度创新的新阶段。2005年湖北省又宣布免除农业税,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与政法机关经费保障体制。

对农村“少取多予”的同时,湖北省委省政府还“放活”县市,不仅将审批权限下放县里,省对县进行财政直管,还对县域经济增量部分产生的税收“只予不取”。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连续三年,全省76个县市区引进内资、外资年增长速度均超过50%。

从2003年开始,湖北国企改革驶向“深水区”。仅2005年,有15家大型国有企业和50家国有骨干企业分别改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化,有10家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进入股权分置改革。

基础产业,刷新“经济版图”

武钢“一米七轧机”、第二汽车制造厂和代号“三三零”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被称为“一二三”巨人工程,曾经代表了湖北的产业基础。三年多来,湖北着力培育壮大钢铁、汽车、石油化工和高新科技四大支柱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拉动全省经济持续走高。

面对钢铁业竞争加剧的新态势,武钢近年来采取“世界战略”。去年2月,武钢与鄂城钢铁集团联合重组。今年,武钢南下广西,与柳钢重组,建立沿海钢铁基地。与此同时,这家企业与世界几大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投资参股国内煤业集团。随着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大企业已现雏形。

在汽车产业方面,东风与国际汽车巨头标致、日产、本田合资,并将总部搬到武汉,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东风借助国际合作,导入外资逾15亿美元,引进常驻外籍管理和技术人员200余人,不仅破解了发展的资金困局,还显著提高了管理和技术水平。去年12月7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公司在香港上市,开辟了可持续的国际融资通道。

光电子产业是湖北新世纪崛起的“亮点产业”。从武汉“中国光谷”走出的信息

产品,目前占据了国内光纤光缆市场50%的份额,占据了国内光电器件、能量光电子两个市场各40%的份额。目前,光电子产品向手机、显示器等终端产品延伸。

随着沿江输油管线的建设,一条管线已从南京附近拉到湖北,湖北炼油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武汉化工城也在加紧部署,将形成中西部最大的石化加工基地。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湖北将重点加快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六大产业。

在求变中奋起的湖北,正加速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新华社武汉4月1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