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自主创新的利害关系时,人们常常会提到一对数字: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1架空客A380。这样的对比让人惊心,也让人迫切地期待着,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做起“以1换8亿”的买卖。
如今,国产民机新舟60开始飞出国门,这无疑算得上是零的突破。谁说制造衬衫的手就不能创造飞机呢?中国航空人卧薪尝
当然,造飞机毕竟不同于造衬衫,需要汗水更需要智慧。民机产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风险的战略性产业,对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造飞机的能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历史经验显示,这样的能力就不是一个“买”字所能造就出来的,而要依靠自力更生培育出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航空人成功研制出运10飞机,“由此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能自己造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但因为种种缘故,后来运10飞机黯然下马,相应的自主研发之路也随之中断。尔后,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走一条“引进”之路――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生产、合作研制,以图自我发展。然而,由于主动权在别人手中,我们的飞机制造处处受制于人,不得不亦步亦趋。此种情形重新凸显了在飞机制造这个高科技领域中,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虽然我国民机产业尚处幼稚产业阶段,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攻坚和创新的理由,反而是催促我们奋起直追的最严酷的现实。
民机制造要坚持自主创新,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事实上,自主创新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变革,而是面向市场、创造利润的技术革新。从根本上说,技术本身的升级只是意味着自主创新成功了一半,而只有当技术升级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时,自主创新才“功德圆满”。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不能为民机制造工业抓住市场机会、赢得利润,那么任何新技术都会成为无足轻重的智力游戏。因此,民机制造必须与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起来。中国航空工业所倡导的“对市场的特殊理解,对用户的特别关注”,就是在强调市场所拥有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市场调研与产品定位,还是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都旨在保证我们的飞机能够最终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民机市场为国际大公司所主导,空间有限,形势严峻。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研究市场、抓住市场跳动的脉搏。谁失去了市场,谁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民机制造的成功还有赖于政府的支持。由于民机制造需要巨额投入以及长时间的技术、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政府的支持和良好的产业政策就成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从新舟60出口的事例中我们看到,合理而明确的政策导向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配合,有效地化解了民机制造所可能遭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而当今一些西方航空大国的政要不遗余力推销本国民机,也说明了政府在民机制造、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对于这个行业的新手来说,更需要政府富有前瞻性的政策支持。
新舟60飞出去了。这是意义非凡的一步,但也仅仅是刚刚启程的一小步。在我们的民机制造者面前,站着太强的对手,能不能从它们手里抢到生意,全在于我们自己。依靠自主创新,瞄准市场机会,利用政府支持,中国民机制造业要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三者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