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望“十一五” |
然而,滨海新区今天的优势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创业者自强不息的拼搏中逐步形成的。
铸造“产业链”
1984年,当一群满怀梦想的“毛头小子”仅仅依靠3亿元的银行贷款来到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时,他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这里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制造业中心。
天津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力量,把开发区的建设与天津市的工业改造、扩建和产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是开发区创业者一个正确的抉择。回顾创业历程,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倪祥玉为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自豪:“如今开发区工业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达到5亿美元、工业产值80亿元――连续10年成为全国最好的开发区!”
通过不断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滨海新区引来了全世界的投资者。这里聚集了以摩托罗拉、通用电器、韩国三星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以大港油田、渤海石油、中石化等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产业群;以天津钢管公司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产业群;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产业群;以霍尼维尔、梅兰日兰等为代表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群;以诺和诺德、史克必成、金耀集团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以统一电池、劲量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群……目前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以上。天津人自豪地说:“我们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业全国领先,海洋化工产品世界知名,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上千家企业为新区产业直接配套,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条。以丰田汽车为例,2001年落户新区,4年内就已吸引配套企业40多家,一个汽车产业链在新区已现规模。今天滨海新区对环渤海及北方地区的产业传递和带动服务作用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高扬“创新旗”
在国家和天津市的大力支持下,坐落于滨海新区的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日前获得首期投资3800万元,启动了纳米研究专项产业化项目。它将形成动态联盟、联合攻关、系统集成的科技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纳米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滨海新区一直重视用政策推动及“筑巢引凤”聚集优秀人才等措施,围绕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区从2000年开始,设立“泰达科技发展金”,再设立“泰达科技风险金”,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到2005年年底,支出的“两金”累计14.5亿元。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形成政府创造环境、教育支持科研、科研带动产业发展的科技产业化新体系。
截至去年底,滨海新区共成立了42家国家和市级科研机构,44家博士后工作站和50余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新区55万从业人员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万人。新区每年工业企业申请专利超过250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其中天津强芯半导体设计有限公司在深亚微米的集成电路设计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天津市电动车辆研究中心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轿车和客车,已开始向美国市场出口整车;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年产100万平方米中空纤维膜系列产业化示范工程圆满完成……
预计到2010年,这里将拥有100家国家级和市级科技研发机构和200家企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生物芯片、现代中药等12个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善打“服务牌”
滨海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特别重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几年来累计投资880亿元,建成了一个以海港、空港、轻轨、铁路、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快捷完善的交通网络,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摇身一变成为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重要枢纽。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介绍说:“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现代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去年天津口岸进出口货物价值突破80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地区。开发区西区、保税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建设正逐步加快,临港工业区也已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这些都为内陆腹地提供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聚集优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天津港辐射着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里有占全国3/5的煤、1/4的盐、1/6的油需要经海上运输并进行国内外贸易。现在,天津港70%以上的货物吞吐量和55%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市以外的其他省市。眼下天津港13平方公里填海造陆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5年后东疆保税港区将初具规模。“届时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集装箱超过1000万标箱。天津港服务北方经济的功能将更为强大!”天津港集团的负责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