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很红火的五金批发店生意,北京市市民周益超每周三、日下午四点一定会约上三四个好友准时出现在首都体育馆羽毛球场地打一个半小时羽毛球。
自称“生意做得还可以”的周益超说:“现在经济条件好起来,钱不是很缺,缺的是运动。每周打两次共约三个小时的羽毛球,成了我的生活必修课。”
近年来,城市健
充分满足“基本需求”,塑造全民健康体魄
家住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李家垅村的农民李佳满,每天都会与村里的几个篮球爱好者在村小学的简易篮球场挥汗如雨地打一个小时球。“我现在是一天不体育锻炼,感觉干起活来就没劲,总觉得生活似乎少了点什么。”他这样告诉记者。
不过,十几年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不兴这个”。
高考失败后回家种地的李佳满,一开始还是像在学校那样,每天坚持早晨起来跑半小时步再打会儿篮球,对于他的这种习惯,村民们非常不理解,有人说他是“吃饱了撑的”。在村民们的不解和非议中,李佳满停了三年没有进行体育锻炼。
李佳满说:“原来一直都是为了生计而到处奔波,哪里知道什么锻炼身体啊!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了。”
实际上,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正是目前导致大多数中国农民致贫、返贫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占贫困原因的40.9%,列第一位。俗语说:“金银身外物,身体无价宝。”身体不好,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痛苦。一个家庭,如果有身体不好的人,这个家庭将一年四季笼罩着阴影。
长期致力于体育文化研究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中心主任金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时期,人们不可能广泛地参加体育锻炼。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达,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因此,体育健身是农民走向富裕之后的必然选择。当社会进入高度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之后,人们的体力活动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体育会越来越成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们肌体需要和精神享受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文明、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甚至很可能会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第一需要。
“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冯建中副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根本任务,就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体质羸弱的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多年的实践亦已证明,凡是群众体育开展深入广泛的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都很扎实,群众体育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扩展“亮丽风景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城市社区配建“全民健身工程”,因其造型美观、色彩艳丽、使用安全、娱乐健身功能强,不但使广大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得到改善,同时也美化了居民生活环境,被称为社区“亮丽的风景线”。如今这道风景线不仅出现在城市,部分乡村也已拥有。但是,这道“线”的长度和广度,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健身需求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续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
而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加大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到2003年,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比1995年末增加了38.1%;占地面积22.5亿平方米,比1995年末翻了一番;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3.3亿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了70.5%;每万人拥有场地6.58个,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03平方米,分别比1995年末增长了31.6%和58.5%。在此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和政府财政,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路径工程33314条,配置小篮板16456副,修建乒乓球台60645副,为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条件。
而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相比更重要、更关键的是,全民体育健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崇尚健康生活已成为全新时尚追求。
为此,各级人民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现了许多固定的全民健身景观和活动形式,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上海的“人人运动计划”已被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天津的“健身大拜年”活动已成为群众新春伊始的文化大餐;广东省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推出了“阳光行动”,鼓励和倡导青少年学生到户外去,到阳光下,亲近自然,强身健体。
“各地方所组织实施的这些群众性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心、睦邻、乐群以及培养自信、自强、自尊和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充分发挥这些独特功能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减少邻里纠纷,改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调整缓解社会某些领域的矛盾冲突,同时还能够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群众阵地。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将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尽量扩展延伸社区的‘亮丽风景线’,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加“润滑剂”
2006年4月的一个周末,北京市西城区月坛体育馆里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社区太极拳表演赛。据组织方介绍,以体育健身为主的类似比赛在社区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北京市西城区二炮社区居委会主任卢文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自从全面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以来,小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好了,身体素质高了,邻里关系和谐了,体育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和联系的最好纽带,被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润滑剂工作得好不好?效果如何?关键是要看原料。”续川副司长认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
其主要目标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无论是经济发展、民主健全,还是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也无论是社会和谐,还是生活殷实,都需要群众体育去促进和提高,去彰显和表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要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根本也在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群众体育对完善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显著功能,对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明显作用,使群众体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独特地位,同样也引发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群众体育的空前需求。”
“而要实现群众体育空前需求的满足,就必须积极动员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有效载体。”冯建中副局长最后强调。
而随着群众体育活动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中华大地一定会呈现出一幅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动人景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归根结底决定于人民体魄的强健。而人民体魄的强健,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之外,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则是十分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来就有倡导公正、强调规则、平和心态、陶冶性情的社会功能,它本身就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与推动力。因此积极倡导和大力鼓励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群众体育工作所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