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三令五申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几乎是天天呼吁、年年贯彻。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减负的背后隐含着激烈的升学竞争,以及相伴而生的就业竞争。学校因“升学率、重点大学(或重点中学)入学率、各种竞赛得奖率”而设置教学目标,家长以“
可以预见,学校取消早晚自习,让孩子们早点下课,家长很可能“回家补上”。相似的情形是,去年3月底,河南有关方面公布了首批57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名单,同时取消了所有省重点中学称号,并为示范性高中立下规矩:不许设重点班、快慢班;不得以重点学校名义高收费;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排名等11条新规。有人据此乐观的认为,河南取消重点中学的做法,号准了教育资源不公平的脉络,有利于国家在政策、师资、生源等方面给予各学校平等的待遇。事实上呢,一年来的实践显示,此举最终也未能逃脱“换汤不换药”的尴尬,仅仅是换了个称谓而已,并没有真正解决教育不公的难题。教育是“教”和“育”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考分及其与升学率之间的关系,真正落实对学生的减负,不能仅仅靠政府部门单方面的努力。减负不是独立工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将减负落到实处,惟有政策的出台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得到学校和家长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教育改革的全面配套进行。最为根本的是要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建立起科学的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为政绩不让减负,家长怕输不起不愿减负,学校为生存而不去减负,学生自然也就不能减负。要减负,关键是要改变目前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改变“考试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为素质教育的实现而努力。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弱化文凭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会成材的标准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为社会常态,减负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孩子才能真的有时间玩儿,才能真正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