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和信贷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闸门。“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取得一系列进展,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时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为全
地籍管理基础加强
名不正,则言不顺。加强土地登记、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是加强土地管理的必要基础性工作。
“十五”期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覆盖率由从2001年初的58%上升到2005年末的85%;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覆盖率由16%上升到51%;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覆盖率由61%上升到73%,依法有效地保护了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全面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坡耕地调查,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3亿亩,其中可开垦1.071亿亩,可复垦0.06亿亩,为科学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合理确定补充耕地目标提供了准确依据。
“十五”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级开发区预警预测系统;完成了全国93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160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监测;完成了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全国有103个市、353个县(区)开展了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监测成果较好地应用于土地执法检查等工作,成为发现违法用地的“千里眼”。
全国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则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市场交易等工作效率,有力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为城市规划、拆迁、消防、农林、民政、金融等部门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服务。
国土资源管理迎难而上
“十五”初期,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不少地区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圈占土地、乱占耕地的势头,两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达682万亩。一时间,举国上下纷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土地管理。
2004年以来,全国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基本刹住了盲目设立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之风,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2004年和2005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415万亩,比前两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2005年,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严格执行禁止供地和限制供地政策,全年核减各地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6.9万亩;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鼓励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全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供应中存量土地占56%;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计划,规范农用地转用程序和加强批后监督管理,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积极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用地,千方百计保证用地供应。全年经国务院审批的土地224万亩,其中重点急需建设项目112万亩、单独选址建设76万亩、城市分批次建设项目36万亩。
从总体上看,“十五”时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各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建设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全国城乡新增建设用地3285万亩,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其中,东、中、西部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1796万亩、583万亩、906万亩,各占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5%、18%和27%。二是生态退耕数量大,是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的主要因素。五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其中生态退耕减少耕地8065万亩。
严管土地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土地是财富之母。严管土地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各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同时按建设项目占补平衡制度加强考核,全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08.1万亩,实现了数量上的补充大于占用,建设项目用地占补平衡基本得到落实,但在一些地方,占优补劣现象依然存在。2005年全国生态退耕面积585.5万亩,比前四年年均1870万亩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减少69%。由于生态退耕面积大幅下降,以及各地加大耕地保护和补充耕地力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数量由前四年年均2175万亩,下降为2005年的542.4万亩。
国土资源部权威人士认为,尽管对违法用地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使用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加大了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当年未批先建占用耕地面积仍有30.8万亩。也就是说,虽然耕地面积净减少的势头有所减缓,但“十一五”期间,严管土地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不可松懈。